近日,在深圳举办的2025新材料产业与AI技术融合创新发展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刘淼展示了“AI+材料”智能体研发平台。该技术有望实现材料科学在研发实验室和产线之间的“无缝衔接”,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突破。
今年2月,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布材料科学重磅AI工具——MatChat AI 智能体。这是一款专注于材料科学领域的智能问答引擎,被誉为“材料科学界的DeepSeek”,其专业性和精准性迅速引发行业关注。据悉,这是目前国内唯一面向公众开放使用的材料科学智能体,集成专业数据库检索能力,在国际范围内属领先水平。
MatChat AI 智能体界面。(图片来自“创新松山湖”)
MatChat AI 智能体基于大语言模型(LLM)和增强搜索技术(RAG),提取了28 万余篇材料科学、物理、化学论文中的知识,形成垂类知识库。用户可以通过对话形式,获取知识库中的材料科学内容,也可以提各类问题,由MatChat AI给出可靠的答案。
刘淼表示,MatChat AI的一大亮点是能够规避“AI幻觉”。用户通过对话获取高度结构化的学术信息,并附有参考文献和原文链接,有效解决通用大语言模型中常见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MatChat诞生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材料数据库Atomly,收录了35万种材料的晶体结构、热力学稳定性等计算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等物理模型生成,精度接近实验验证结果,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新材料的研发。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拥有6000多个注册用户,每月的点击量在3万次以上。
据介绍,MatChat的研发与未来应用,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AI+材料”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验室把Atomly材料科学数据库平台、“机器人科学家”与MatChat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涵盖“数据-模拟-实验”的完整闭环研发平台,将有效推动传统材料研发模式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刘淼现场展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AI+材料”生态平台。
在传统材料研发中,研发人员通常需要耗费3-5个月进行复杂的文献检索、材料稳定性验证、多轮筛选,最终才能进入打样测试环节。而在“AI+材料”智能研发体系下,用户只需提交研发需求,系统即能通过“机器人科学家”自主完成材料的合成与测试,大幅缩短企业研发周期。这一流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企业不再局限于自身研发能力,而是可以与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无缝对接”,共享资源,进一步提升其源头创新能力。
刘淼透露,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与国内多家电池企业、服装行业协会以及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洽谈,未来有望通过“AI+材料”生态体系为更多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