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某个夏夜,一位衣着时尚的女士拖着行李箱,穿过深圳宝安机场国际到达厅时,被一条巨幅标语“来了就是深圳人”吸引,禁不住停下脚步凝视良久。彼时的她,内心对这句话半信半疑。十年后,她却成了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她叫王艳平,一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血脉,在创业浪潮中寻找答案、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深圳人。
留在深圳,让孩子接受国学教育
2004年,略带稚气的西安女孩王艳平,踏上了前往加拿大的求学之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年。完成本科学业后,王艳平选择定居温哥华。在这里,她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2014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王艳平举家搬来深圳,结束了10年的海外生活。
初到深圳,王艳平就对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有很好的印象:“这里的街道很干净,绿化也很好,大家都说普通话,没有排外的感觉。”
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2016年,她与老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当时,周围所有的人都劝我回加拿大。”王艳平说,大家让她回加拿大的理由无非就是加拿大幼儿教育好,有英语环境,孩子能够快乐成长。
尽管已经取得加拿大的永居身份,但王艳平没有理会周围人的说法,坚定地选择留在深圳生活。“《论语》里说‘孝悌忠信’,是中国人丢不得的根。留在深圳,意味着我的孩子可以从小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王艳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孩子上小学起,她就引导孩子用中文写日记,背诵古诗,并和自己留学温哥华时的闺蜜一起报名陪孩子上国学少年班。
如今,8岁的儿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道德经》《三字经》等著作都有了解。此外,孩子对中国的一些历史人物非常崇拜且充满兴趣。
摒弃安逸,被深圳创业基因同化
在温哥华时,王艳平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用她的话说,温哥华是一个特别安逸的城市。所以在那边待久的人,无论性格还是生活追求,都比较慢节奏与安于现状。初到深圳,王艳平坦言自己有些不适应:“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生活工作节奏很快。”然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王艳平开始喜欢上了这种高强度的生活,她觉得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
创新创业是深圳这座城市刻在骨子里的DNA,它深刻影响着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在加拿大的时候,我就知道深圳是创业之城。回来以后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创业之城。”王艳平举了个例子,生了孩子后,她经常会参加一些妈妈圈的聚会,聚会上全职妈妈们聊天的话题都是围绕着怎么搞钱展开。“我觉得我可能是被这种不安分的因子同化了。从前我觉得老公有份事业,我自己上个班,就很好了。可干着干着我就想,我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王艳平说。于是在2022年,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创业。
出来创业,做什么?这是个问题。在王艳平看来,创业绝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一条容易的路:“我当时给自己选择创业的前提只有一个:不影响我对孩子与家庭照顾的同时,可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赚一点自己认知以内的小钱。” 其实,要达到这点特别难。不只是王艳平,身边和她一样的妈妈们,都不想自己人生的主场仅限于家庭,不想因为工作而耽误影响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
创办旅游公司,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王艳平看来,读万卷书,是一件家校结合的事,而行万里路与阅人无数,是一个家庭可以努力为孩子去创造的成长旅程。经过多方面的思考与调研,王艳平决定投身旅游业,自己工作的同时带孩子一起看世界,与孩子一起行万里路,见不同的人,听有趣的故事。
随着旅游公司的成立,王艳平也正式开启自己的创业路。“深圳这座城市一直讲求创新,所以我旅游公司的产品也要创新。”基于自己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年所积攒下的人脉和阅历,王艳平推出了自己的特色产品:每年组织华裔家庭来到中国,让从小生长在国外的华裔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找寻自己的根。在王艳平看来:“若是我们都不去大力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如何让世界听懂中国话?”
为了让产品更有特色,她的旅游公司同时推出中外家庭文化交流游、“我们的故事录制游”等一系列与普通市场不同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很好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得到了海外华人响应与参与。
做公益8年,乐在其中
在王艳平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照片:这是8年前,她第一次前往龙岗区儿童福利中心做公益时与孩子们拍的合影。之所以会去做公益,还要从一位医生的故事说起。“8年前,我的好朋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儿科的桑葵医生去儿童福利中心做义诊。去了后,她就跟我们这些妈妈商量,看看能不能再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带着满满的爱心,桑葵医生、王艳平及她们身边的妈妈们,在儿童节这天带着绘本、零食等物资前往儿童福利中心,陪伴孩子们度过快乐的一天。
▲王艳平在儿童福利中心做公益。
这一坚持就是整整8年。在这8年里,王艳平说自己每次去儿童福利中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儿童福利中心的窗户从昏暗变得明亮,厨房里飘出的饭菜味更香了,孩子们活动玩耍的空间更大了,可以玩耍的项目也更多了。正是这一点点的变化,让王艳平更加觉得自己当初留在深圳的决定是正确的:“一直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当被问及这个公益项目还会坚持多久时,王艳平说:“只要还有需要被温暖的眼睛,我们就是递火柴的人。”
如今的王艳平,每日奔波穿梭在深圳的高楼与市井间。她依旧忙得脚不着地,但乐在其中。有人问她是否留恋温哥华的安逸,她望向深圳湾的灯火:“这里的人信‘敢闯’,信‘根不能丢’,信‘来了就是深圳人’——你说,我怎能不爱它?”
王艳平
深圳市亚联网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成员。
编辑 阎建伟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