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胎”

何一东
03-24 14:54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还是当记者时,骑着自行车外出采访,外胎裂开一条大口子,内胎被扎爆了,无奈只好推着车在一老旧小区东寻西找修车铺子“补胎”

一晚做了一梦。还是当记者时,骑着自行车外出采访,外胎裂开一条大口子,内胎被扎爆了,无奈只好推着车在一老旧小区东寻西找修车铺子“补胎”。走了很久,找了很久,问了好多人,也没找到,想着采访任务要耽误,心里真急呀!

最后,在一条狭窄的小巷,看见一家修车摊位,如释重负。问修车师傅换外胎补内胎要多少钱?他抬起头望了我一下,伸出左手4根指头:“40个。”“40个?”应该是40元吧,可这是20世纪90年代,40元也太贵了吧。我刚提出疑问,修车师傅盯着我看了一眼,有点不耐烦:“就这个价,随你的便。”我无计可施,只好说:“师傅,少一点吧,我是记者,采访很辛苦的。”修车师傅仍是一脸不屑:“记者怎么啦,你辛苦,我就不辛苦?一年四季,刮风下雨,也不敢歇歇,还是照样出摊!你起码有固定收入嘛。”我争辩:“我们记者是拿基本工资,然后要完成规定的稿件数量,才能拿另一部分,也不容易。”

梦还没做完,一下醒了,四周万籁俱寂,一看手机,才凌晨4时。睡意全无,往事纷至沓来。怎么会做这个梦?当年干记者时,条件确实不如现在。在市内,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采访,既方便又辛苦。平均一天,要骑四五个小时吧。酷暑一身汗,衬衣全打湿,三九天冷得打哆嗦。

路上,车胎被钉子扎破是常事,补胎多少次已记不清了。有时候,前往郊区采访,道路凹凸不平,碎石满地,车胎裂口,无法骑行,几公里范围全是农田,根本没有修车铺子,只好推着自行车走。有时候,采访任务紧急,心里真是焦急万分,就只好打出租。好不容易等到出租车,还要给司机说好话,告知原因,才被允许把自行车塞进后备箱。放好自行车后,尾箱又不能关闭,这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但毕竟是在郊区路上,没有交警,也没像现在这么多电子眼监控,出租车司机也就“半推半就”了。

当记者虽然比较辛苦,但每当我看到自己写的新闻稿一篇篇见报时,每当我收到读者送到报社来的一面面锦旗时,我的心是充实和温暖的。人生,不管成败如何,只要努力了,就没有遗憾。工作只要尽力而为,也就问心无愧了!

如今,城市的变化已今非昔比,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无论是高铁、动车还是地铁,都安全、便捷、高效、舒适。即便是城市的小街小巷,也有社区巴士穿梭,且不说还有数百万辆私家车。记者采访,也方便多了,再也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整天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隔三差五“补胎”了……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