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超市,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琳琅满目的果冻集体“改名”了。倒不是说果冻不叫果冻了,而是很多果冻变成了“蒟蒻果冻”,贴上“低脂”“代餐”等标签,有的品牌怕消费者不认识这两个字,还特地标注了拼音[jǔ ruò]。
蒟蒻是什么?两个草字头表明这是一种草本植物,单从这两个字,便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的魔芋。在植物的万千世界中,蒟蒻宛如一位低调的隐者,它既无繁花似锦的娇艳,也无挺拔参天的伟岸,却以独特的姿态,在历史的长河与文化的厚土中,镌刻下了独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西晋文学家左思名篇《蜀都赋》中,以“蒟蒻茱萸,瓜畴芋区”为例子说明巴蜀富饶。宋代的药物学著作《开宝本草》记载:“蒻头生吴、蜀,叶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阴地。雨滴叶下生子,一名蒟蒻。”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设置了“蒟蒻”条目,“蒟蒻,秋后采根,须净擦,或捣成片段,以酽灰汁煮十余沸,以水淘洗,换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冻子,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则不成也。”对出产地域、栽种方法与食用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初次邂逅蒟蒻,是在闲适的雨后,我漫步于乡间小路。在一片湿漉漉的田野边缘,杂草肆意丛生,蒟蒻就隐匿其中,自在地生长。宋朝的《本草图经》记载:“江南吴中出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泽极多。皆难采。”蒟蒻偏爱温暖湿润的南方山地,其植株的形态别具一格,叶片肆意舒展,呈优雅的心形,叶片的颜色是浓郁深沉的翠绿,绿得醇厚,绿得深邃,仿佛是被漫长岁月晕染出的厚重底色。每年惊蛰一过,蒟蒻从漫长的沉睡中缓缓苏醒,奋力破土而出,在春雨的滋润下默默向上生长,拥抱崭新的生命旅程。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蒟蒻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食用价值,成为人们赖以果腹的重要食材之一。元朝时期的《王祯农书》记载:“救荒之法,山有粉葛、蒟蒻、橡栗之利,则此物亦有益于民者也。”。
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人们对于蒟蒻的认识加深,食用方法也日益丰富起来。将蒟蒻加工成蒟蒻豆腐,堪称一场神奇的美食魔法,原本看似普通的蒟蒻,历经一道道繁琐工序,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美味。蒟蒻豆腐口感爽滑细腻,质地富有弹性,既有豆制品的柔和细腻,又兼具自身独特的柔韧质感。
四方食事,不过一方人间烟火。汪曾祺写过一篇《采薇》的散文,回忆起在云南吃过一种“蒟蒻豆腐”,颜色是灰紫色,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东西,有一个同学还煞有介事地告诫他:“吃完蒟蒻不可以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如今,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蒟蒻也踏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科学家发现,蒟蒻富含葡甘聚糖等天然膳食纤维,这些成分不仅有助于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还能有效清除肠道垃圾。蒟蒻一跃成为健康食品领域的新宠,从而催生出蒟蒻粉、蒟蒻胶、蒟蒻膳食纤维食品及保健品等一系列创新产品。蒟蒻从山野食材到健康“宠儿”的华丽转变,不仅是蒟蒻身份的重大蜕变,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馈赠的完美融合。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