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丨人文天地·南海潮

徐嘉祥
03-12 11:28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小妹,能帮我写‘万家灯火’吗?”带着潮汕口音的男声在展台前响起。

我停下整理书签的手,抬头打量这位特别的客人。他约摸五十岁上下,古铜色皮肤泛着油光,工装裤膝盖处磨得发白,安全帽边缘还沾着星星点点的白灰。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胸前别着的银色徽章,在展厅灯光下折射出“深圳建设者”的字样。

我为难地翻着字帖:“叔叔,我们准备的春联模板里没有这句,要不您选‘花开富贵’或者‘福星高照’?”作为深大书法社的志愿者,我们在城市规划馆的新春活动上提供书法体验服务,却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特殊请求。

他摘下安全帽,露出花白的发茬,从帆布包里取出个泛黄的笔记本。翻开的内页里,工整地抄录着历年春联,最新一页的空白处,用铅笔浅浅描着“万家灯火”四个字。

“这是我在工地守岁时想到的。”他粗糙的指腹摩挲着纸页,“那年跟着工程队来深圳,住在竹子林的工棚里。当时除夕全城停电,我们三十几个工友点着蜡烛吃年夜饭,远处华侨城的霓虹灯突然亮起来,像一串红灯笼浮在黑暗里。”

展厅的落地窗外,平安金融中心正在暮色中渐次点亮。他望着玻璃幕墙上的流光,眼角的皱纹泛起涟漪:“后来我参与过市民中心亮化工程,装过福田CBD的景观灯,现在在给前海写字楼安装智能照明系统。看着这座城市从零星灯火变成星河璀璨,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我重新铺开洒金红纸,笔锋触及“万”字时,忽然想起校史馆的老照片。1983年的深大校园,荒草丛中支着几顶帐篷,年轻学子们就着煤油灯夜读,窗棂上摇曳的光晕,与今夜窗外浩瀚的灯海在时光中重叠。

“家”字要写出屋檐的温暖,“灯”字需带出光晕的氤氲,最后的“火”字收笔时,一滴松烟墨在宣纸上泅开,恰似当年工棚里摇曳的烛泪。我将春联递给他时,发现他别着徽章的位置,还别着枚褪色的特区建设三十年纪念章。

“来前海看灯光秀吧。”他小心卷起春联,“我参与的照明工程,能让楼宇随着音乐起舞呢。”安全帽重新戴上的瞬间,我看见他后颈处有道陈年伤疤,在灯光下泛着淡银色,像这座城市隐秘的年轮。

暮色渐浓时,我在展台上新添了“万家灯火”的范例。不断有参观者驻足书写,墨香里浮动着孩童的笑语、情侣的私语、老人的絮语。当市民中心的穹顶亮起金色光芒,玻璃幕墙上流动的光带,正与往昔工棚里的烛火遥遥相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徐嘉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