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想来场“心理按摩”?今年深圳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何珊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建议。
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作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试点之一,正式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市—区—街道—社区”立体化心理服务覆盖网络不断完善,深圳市一类社康中心(原区域社康)的心理门诊设置率达到100%。
何珊珊表示,虽然深圳已初步构建起立体化心理服务网络,但社康心理门诊的配置和服务仍存在短板。首先是社康心理门诊数量不足,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此外,心理服务人才短缺,有权威心理资质认证的人员稀缺,心理机构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难以保障;同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家—校—医—社”联动模式尚未有效建立,心理健康宣教和预防工作以被动服务为主,主动筛查和动员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何珊珊建议,加强社康心理门诊建设,实现心理服务“零距离”。市卫健委和各区卫健局应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社康心理门诊建设,增加心理门诊数量,并保障工作人员的经费。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如专业水平高、美誉度好的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弥补心理医生不足的情况,推动各级心理医疗资源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对于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的培育和管理,何珊珊建议,设置心理服务机构白名单和从业人员备案机制,进行常态化监督和考核,推广“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模式,包括专职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打造具有微观实务能力、中观联动合作能力和宏观政策影响力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队伍。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