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视域下高校美育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 专论

汪渝
2024-07-30 08:1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提 要

新时代高校美育在学生人格养成中能有效提升学生人格的创新性和协调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成长。通过体验式的艺术活动、高品位的文化工程,借助沉浸式的审美空间、感染性的艺术手段,美育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铸魂塑形、启智润心的作用,推动高校场域内人事物发挥育人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前,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下,高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职责所在,更是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引领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青年成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把握高校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

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天然蕴含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造思维、陶养崇高道德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是当前中国教育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美育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高校美育融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仅是因为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而且二者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方面进行培养,美育则主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意识、创新创意方面进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性教导,从“德”的层面规范行为,美育侧重感性表达和情感传递,从“美”的层面浸润心灵,二者相互交融、彼此促进。

深刻理解“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视域下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

健全学生人格的内在要求。高校美育在学生人格养成中能有效提升学生人格的创新性和协调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成长。通过体验式的艺术活动、高品位的文化工程,借助沉浸式的审美空间、感染性的艺术手段,美育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铸魂塑形、启智润心的作用,推动高校场域内人事物发挥育人功效。

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新时代,高校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深刻领悟青年肩负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积极发挥艺术美育在铸魂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以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戏剧等形式,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走心入脑的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强化党史教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文化兴则国兴,美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是增加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古圣先贤优秀品质等美育素材,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厚植爱国情怀,涵养文化自信,在新征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合理规划新时代高校“以美育人”的实践路径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高校美育工作顶层设计。新时期在整合资源、深化协同育人的基础上,高校党委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在“大思政”背景下加强高校美育顶层设计。成立高校美育工作指导组,依托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成立学校美育中心,制定美育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直属附属单位,建立各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工作例会机制,推动美育与具体业务的深度融合。出台或完善美育工作的措施,特别是针对专业教师的美育培训、美育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外美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搭建等。将美育与劳动实践、体育锻炼、“双创”竞赛等有机融合,将美育与主题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相结合,引导学生德行养成、智力创造,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挖掘本校丰富的美育资源。一是课程与讲座。构建以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资源,开展如“高雅文化进校园”“艺术经典中的党史”讲座。二是活动与展演。举办书画比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文艺晚会,组织红色剧目巡演,开展党史与艺术相结合的宣讲活动等。三是空间与氛围。以墙体彩绘、空间设计、软装饰等方式开展公共空间美化改造,营造崇学尚美的空间和氛围。

打开思路,实现美育载体赋能增效。一是深化美育与课程的融合。高校应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学科特点挖掘美育元素,将美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达到以美增智、以美润心的效果。二是深化美育与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创作活动、文化节庆活动,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三是深化美育与技术的融合,使用数字绘画、音乐智能软件等工具,让学生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艺术创作,探索数字艺术的可能性。通过VR和AR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四是深化美育与平台的融合,将美育内容和活动与各种在线或数字平台相结合,以提高美育的可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如创建美育互动学习平台、虚拟展览和画廊,建立在线艺术社区,通过视频会议和直播技术,提供远程艺术教育服务,建立艺术作品和教育资源的数字档案和数据库,便于学生和教师访问和使用。

(作者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党委副书记)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汪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