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
“要不要抱抱宝宝”这个问题时
常常会听到两种声音
多抱宝宝能增强安全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少抱宝宝能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意识,避免溺爱。
两种观点似乎各有道理
但也让人更加困惑
到底哪种做法才是正确的?
1、拥抱,要看宝宝的需求
从整体原则来看,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宝宝的需求来决定是否抱抱。
在宝宝需要安慰、依赖时,当然要给予拥抱;
而在宝宝不需要的时候,则应尽量避免过多的抱抱。
具体的做法,还需要结合宝宝的月龄、神经心理发育阶段及个体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
2、不同月龄宝宝的拥抱需求
0-3个月
这一阶段的宝宝刚刚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面对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容易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适当的拥抱能够给宝宝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促进大脑发育,并帮助建立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关系。此时,拥抱时可以将宝宝贴近自己,用温柔的声音安抚他们,但如果宝宝已不再饥饿、不再哭闹并已经入睡,最好不要再抱在手上,以避免过度依赖。
3-6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变得更加活跃,颈部和背部的肌肉逐渐强壮,能够更好地支撑头部,清醒时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周围的世界互动。宝宝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喜欢笑、看、玩。此时应该减少抱抱的时间,鼓励宝宝进行平面上的玩耍锻炼,同时调整拥抱的方式,尽量采用竖抱,既能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也有助于神经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6个月以上
宝宝的运动能力大大增强,能够独立探索周围的世界,并且对情感的需求开始变得更加明确。此时,拥抱不再是满足运动需求的手段,而更多地作为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当宝宝需要安慰、情感支持时,家长要及时给予拥抱,并鼓励宝宝自主探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图源:图虫创意
3、拥抱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宝宝到底该怎么抱?
要看年龄
1、0-3月龄婴幼儿
宝宝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尚未发育完全,他们还不会主动表达拥抱,但能感受到父母的亲密接触。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轻柔地将宝宝抱在怀里,确保头部得到支撑,可以使用“包裹”方式让宝宝感到安全。保持皮肤接触时,亲切的语音和轻轻摇晃、唱歌等安抚方式也能够帮助宝宝平静下来。
2、4-9月龄婴幼儿
随着肌肉的发育,宝宝变得更加灵活,开始能主动回应和表达需求。此时,可以抱着宝宝坐着或者半坐着,让宝宝用手抓住父母的衣服或身体,增加亲密感。通过微笑、互动游戏(如拍手游戏),以及眼神交流和简单的语言互动,可以增强亲子关系。
3、10-18月龄婴幼儿
宝宝此时能够坐稳并开始学步,情感和需求表达也更加丰富。宝宝可能会主动伸手要求抱抱,与父母进行更多互动,家长可以用简单的对话来鼓励宝宝模仿声音或动作。适当的亲吻、拍拍宝宝的小手或小脚,能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安全感。但若宝宝想挣脱或不想被抱,也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不强求。
4、18月龄以上婴幼儿
这个阶段的宝宝更有自我意识,开始独立表达情感,可能出现一些小情绪。家长应鼓励宝宝主动用自己的方式抱抱,尊重宝宝的个人空间和情感需求。如果宝宝情绪不稳定,家长要及时给予安抚与拥抱,同时通过语言互动,让宝宝感受到爱与支持。
图源:图虫创意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对拥抱的需求和表现会发生变化。家长应根据宝宝的生理、情感和社交发展特点,灵活调整拥抱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给予宝宝足够的情感支持,让宝宝在安全感中成长,促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结,同时避免过度依赖或溺爱。
通过适时的拥抱与互动,宝宝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还能在身体和心理上健康成长。
看到这里,别忘了
给身边的小宝宝和大宝宝
一个紧紧的拥抱吧!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