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三医院卢洪洲团队这项研究结果刊登自然子刊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01-15 08: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4日,记者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悉,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三院艾滋病研究团队,日前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8)发表研究论文,探讨了不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时机对艾滋病毒储存库、HIV前病毒整合及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影响,为攻克艾滋病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全球健康问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过去几十年,研究者们作出了重大努力,然而由于HIV与宿主基因整合的特性、HIV前病毒多样化的特点、以及储存库持续存在等特征,使得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目标难以实现。

该项研究通过对90例艾滋病患者的HIV前病毒整合位点测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了不同的ART时机对HIV前病毒整合克隆形成的影响,并提出,在AIDS阶段启动ART的患者,显示出更高的UIS寡克隆发生率,较多的寡克隆降低了免疫细胞克隆异质性。降低了患者免疫组库的多样性,解释了患者易于合并感染的原因。而在急性期启动ART的患者,可以延缓UIS寡克隆的形成。

论文图示

研究团队对HIV前病毒整合的宿主细胞基因功能分析显示,其寡克隆整合位点的基因相较于其他的整合位点,更倾向于富集在淋巴细胞激活和调控细胞周期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在AIDS阶段启动ART的患者,长期治疗形成的寡克隆整合位点,相较于急性期启动ART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在抑癌基因(TSGs)中,呈现更高的成瘤风险因素。

在长期ART的患者中,寡克隆整合位点的比例非常高,部分患者中寡克隆整合位点的比例大于90%,对该部分长期治疗的患者,分选鉴定及清除优势寡克隆为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提供了接近成功的可能。

该研究为了解HIV前病毒整合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阐明了不同治疗时机的病毒整合克隆扩增机制,揭示了在AIDS-ART组中HIV前病毒整合位点的单克隆分布特性,及不断增加的单克隆性降低了免疫系统的异质性,为艾滋病期患者机会性感染、肿瘤等疾病高发提供了潜在解释。

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三院艾滋病研究团队王俊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卢洪洲教授、李倩研究员、何云主任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