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王盈霏: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建设绿美佛山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叶小青
01-07 07:35
摘要

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作为工业大市,佛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何特色?如何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佛山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围绕相关话题,《理论周刊》专访了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王盈霏。

《理论周刊》:记得大约二十年前,佛山就喊出过“宁舍几百亿GDP,也要把生态环境搞好”。生态环境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如何加快绿美生态建设,对佛山这座全国工业大市来说,一直是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破解的挑战。您对佛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印象?

王盈霏:近年来,佛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绿美佛山生态建设,走出了一座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绿美生态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前不久我来到佛山,一下高速,就能看到很多的碧水、绿地,赏心悦目。可以说,一幅大气秀美、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绿美画卷,正在佛山大地徐徐展开,让人欣慰。

我观察佛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两大重要特点:

一是敢闯敢干,创新工作多。比如全面实施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绿券”制度、“联围治理”等等,改革步伐走在前面。这些努力,使得佛山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都有了巨大进步,“半城山水满城绿”的生态形象正在凸显,舒适优美、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加速形成。

二是目标倒逼,工作力度大。佛山已经成功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现在还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从去年数据来看,佛山水质达到“十四五”以来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7%,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取得这样的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理论周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对佛山来说,除了环境治理,保护生态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对此,您怎么看?

王盈霏:佛山作为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不仅是在推动制造业向上突围,也是从源头上推动生产方式绿色革命。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从来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保护能够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环境更美了,也能更好地汇聚全体市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理论周刊》:今年8月省政府公布了全省首批48个“双碳”试点,佛山的7个试点中有5个是企业,这印证了佛山企业减碳的紧迫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大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王盈霏:企业是绿色制造的主体,佛山工业企业众多,要更好地发挥企业的能动性,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政府的目标,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道重要“关卡”。

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转。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还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体系的完善,为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快推进绿色化转型,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数字化和低碳化深度结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

《理论周刊》:今年,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也在佛山南海投产了,几家企业在当中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王盈霏:我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企业精神是非常宝贵的。佛山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鼓励企业积极采纳先进技术与工艺,实现数字化与低碳化的深度融合,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企业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像四川德阳东方港的氢能全产业链创新,江苏工业园区的分布式光伏应用,都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典型案例,值得佛山参考和借鉴。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作者:叶小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