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外卖员送餐途中受伤遭平台拒赔”事件引发热议。据悉,平台以该外卖骑手作为“个体工商户”与其平等合作为由,否认双方劳动关系及工伤赔偿,外卖骑手诉至法院后胜诉。
随着网约车、外卖配送、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兴起,平台与从业者的关系呈现诸多特殊性。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判断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支配性劳动管理”。
法律人士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强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还面临着工伤保险外的多重挑战,如用工保障、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不稳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待遇等。为此,律师建议劳动者应增强证据保存意识,以便在遭遇争议时,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图源:图虫创意
8400万劳动者!新就业形态背后的劳动关系争议
何为“新就业形态”?它指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该模式以其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时间灵活等优势,吸纳了大量劳动群体加入。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城市生活注入诸多便利,然而,其特殊的用工模式及劳动保障问题亦引发不少争议。其中,外卖骑手因其数量庞大、职业伤害风险较高,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
今年1月,人民网报道了一则案例:江苏某网络公司是一外卖平台在苏州某区域的配送承包商,其配送员圣某在一次配送过程中因交通事故受伤。但在申报工伤时,公司却主张圣某以“个体工商户”身份与其合作,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因此拒绝工伤赔偿。圣某将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认定双方劳动关系,法院判决圣某胜诉。
事件背后,网友们普遍关注的是:如果外卖骑手与平台签订的是承揽、合作协议,或平台要求外卖骑手先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再签约,是否就不能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12月发布的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指导性案例中指出,尽管新就业形态带来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但判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仍需把握劳动关系的核心,即是否存在“支配性劳动管理”。
针对圣某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即便平台要求劳动者先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再签订承揽、合作协议,法院也应根据实际履行情况,依法认定劳动关系。此外,该案例还进一步明确了在主营业务存在转包情况下,应根据实际用工情况和劳动管理程度,结合劳动报酬来源等因素,确定劳动者与关系最密切的企业建立劳动关系。
新就业形态下,工伤责任如何界定?
“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其责任归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广东卓融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周雪在采访中阐述了三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及其对应的责任划分。
首先,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符合劳动关系认定的条件。那么,平台与传统用人单位角色相同。在该种情况下,一旦劳动者发生工伤,平台应按照工伤赔偿相关规定明确责任。
其次,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或从事自由职业等。由于个体与平台之间缺乏明确的用工管理关系和稳定的薪资支付,因此不宜认定为劳动关系。在该类情况下,一般通过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据此确定责任归属。
再者,平台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此时,平台企业应依法履行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责任,而劳务派遣企业则需依法履行其作为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
以外卖配送这一备受关注的行业为例,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知,其用工模式多样,包括餐馆自有雇员配送、众包以及专送等。
其中,餐馆自有雇员的劳动关系相对明确,权益也更有保障。然而,随着行业扩张演变,众包和专送等模式逐渐衍生出更多复杂形态,如平台自雇、劳务派遣以及平台招募众包等,在此过程中,劳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近年来,外卖骑手维权事件频发,屡次将相关平台推上风口浪尖。为此,平台亦采取相应措施。据记者了解,美团在2021年向1103家外卖合作商发出《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倡议》。其中,针对“个体户用工”专项问题,提出禁止诱导和强迫劳动者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以规避用工责任。
在工伤保险方面,多位外卖骑手向记者透露,他们在送餐过程中遇到的轻微擦伤和碰伤通常不会过分追究。然而,一旦出现严重伤势,通常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
挑战不止于工伤保险!律师:证据保存至关重要
“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工伤保险问题。”周雪在采访中指出,劳动者与平台企业间的劳动关系往往不如传统劳动关系那般明确。这不仅增加了劳动关系认定的难度,还可能影响到劳动者的工伤保险赔偿。
除此之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还需应对多种挑战。例如,用工保障、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难以保障,以及长时间工作和高强度劳动带来的职业安全风险等。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平台的隐秘性,劳动者往往难以获取关于企业规模、运营状况和用工政策等关键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可能使劳动者遭受不公平待遇。
周雪认为,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依托互联网提供服务,其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企业制定的报酬算法。“算法根据订单进行工作调度、劳动管理,并预设薪酬计算方式。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旦劳动关系终止,劳动者的账号可能被注销,导致其无法提供原始证据。”
因此,她建议劳动者增强证据保存意识。例如,妥善保管与平台签订的所有书面协议,养成记录工作细节、保存打卡记录和工作日记的习惯,以证明工作时间。
同时,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工作场景和环境。此外,留意社交媒体和工作相关的在线工具,及时截图、拍照工作群聊记录、社交媒体发布的与工作相关的内容等,以保存证据。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