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黄酒敬亲友

黄亚铃
2024-12-29 15:31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客家黄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待客接友、喜庆节日的必备佳品。

客家黄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待客接友、喜庆节日的必备佳品。这份烈火烤炙出的醇香与热情,正如历经五次大迁徙依然秉承“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兴家报国”精神的客家人一般,温厚,进取,自强,不息。

烈火煌煌,焰光熠熠,火光映照下,几个大酒坛被架在烈焰之上,它们如同庄重的舞者,静静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表演时刻。随着火焰的跳跃,酒坛的周身微光漾漾,仿佛河南洛阳的三轮鸠车正辘辘而来。细听,原来是酒坛在烈火中发出了“咕嘟咕嘟”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长久的不变祈愿。火焰细细舔舐着坛身,将坛中的水分、杂质一滴滴挥发,将米酒一点点烤炙、浓缩,八至十小时的暗火熏炙,使得原本就香醇的米酒更加浓郁。随着时间的推移,燃烧的禾秆、谷壳慢慢化为灰烬重归大地,渐渐冷却的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酒香,任是不尝也动人。

酿制客家黄酒的“火炙法”据说源于宋朝的“火迫法”,将酒倒入陶瓮,用文火加热,在这个过程中,米酒逐渐澄清,杂菌渐隐,香气渐增,这种灭菌工艺,类似19世纪诞生于西方的巴氏消毒法,不过,我们的“火炙法”早了将近一千年。

在火炙的过程中,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火太大容易挥发酒精、烧焦酒坛,影响口感,火太小则无法将米酒中的杂菌和水分充分蒸发掉,使得米酒口感不够醇厚,火势也不能变化太快,否则酒坛容易受热不均发生爆裂。酿制好的火炙米酒色泽温赤,透着玛瑙般温润的红,口感香芬甜美、绵密温润,除了直接饮用外,还可以用来烹饪美食。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加入火炙米酒的黄酒炖鸡、黄酒煮鱼等都是常见的佳肴。

客家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和美食的调料,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杯温润如玉的客家黄酒,见证了客家人的迁徙历程和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这杯唇齿留香的客家黄酒见证了客家人对家乡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这杯芬芳香甜的客家黄酒见证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客家人心中,黄酒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酒香,更是故乡。

回望客家人的迁徙之路,也确实需要这样一杯诞生于烈火之中的黄酒,方能诉尽人生的喜乐哀愁。

一千七百年前的客家先民们为了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背井离乡,踏上了漫长而曲折的迁徙之路,他们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历经风雨,饱受磨难,他们没有遇到奇迹谷,更没有魔法屋,有的只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决心。譬如梅州,宋代梅州地仅五乡,梅北四百余里荒无人烟,明潘季驯曾说:“南雄、和平、程乡等处山贼纵横,闾阎哀苦之声,州县烽火之报,无日无闻。”直至客家人大量涌入,荒凉贫瘠的山区才有了起色。而今,不知客从何处来的“客家人”终于发展成了“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就有客家人”遍地都是“客”的庞大民系。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且以炙酒慰先民,且以此酒祈民安。

图文:黄亚铃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