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深圳民间文化周暨深圳市第十八届客家文化节圆满落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4-12-18 17:3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推动特区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日前,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总承办,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文化馆联合承办的2024深圳民间文化周暨深圳市第十八届客家文化节(以下简称“深圳民间文化周”)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活动时间里,本届深圳民间文化周先后在主、分会场举办展览、展演、民间文艺大师课、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持续开拓民间文艺新视野,展示城市民间文艺发展新高度,在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特区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讲+演,主会场实力擘画民间文艺新景

本届深圳民间文化周主会场先后举办18场活动,展览精彩纷呈,大师高校传艺,精品力作走进校园、绽放云端,实力呈现深圳民间文艺新景、盛景。

10月29日在深圳博物馆开幕的“第八届深圳民间工艺精品展”正式拉开本届深圳民间文化周的大幕。展览精选展出深圳民间艺术家创作的59组170余件工艺精品,皮影、陶艺、面塑、棉塑、剪纸、木雕、核雕、贝雕、玉雕、皮雕、铁画、刺绣等近40种艺术技法基本涵盖了深圳民间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为让市民群众深度参与体验,展览还先后举办了“国风雅韵”夜场、民间技艺展示、“博笑堂”曲艺小剧场等配套活动,让市民观众赏民间器乐、观民间工艺、听相声评书、品国风雅韵,更有机会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的制作流程,更好了解民间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极具互动性的展览吸引了更多人关注、了解、弘扬传承民间工艺。自品牌创立以来,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精心组织、创新策划,参展艺术家、作品及观展人数逐年递增,在充分展现深圳民间工艺创新特色的同时,更成为深圳民间文艺精品打造、民间文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让民间文化艺术走进高校课堂,推动民间文艺薪火相传。本届深圳民间文化周继续开设民间文艺大师课,邀请梁冰、黄伟雄、李元庆、杨宏海、王芳5位民间文艺专家学者,走进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了6堂民间文艺大师课,与莘莘学子一起探秘非遗和民间文艺背后的文化及故事,促使民间文艺专家学者与高校的合作交流更深入、密切。

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本届民间文化周组织优秀民间文艺工作者、艺术家,先后走进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红岭中学初中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彩田学校小学部、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南山区蛇口育才集团育才三小和宝安区松岗街道沙浦社区,开展2024“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精心策划推出30个展演展示项目,川剧、木偶戏、沙画、古筝、古琴、埙、三弦、民歌、民族打击乐、快板、相声、杂技等节目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剪纸、拓印、陶艺拉胚、工夫茶、雕版套印、草编等民间文艺项目体验区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一片。活动将校园、社区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文化认同感。自2019年设立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单元以来,该项目已成为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动传统文化弘扬传承的生动实践。从“进校园进社区”到“在校园在社区”,深圳市民协的艺术家们已累计在全市开展民间文艺课堂及展演活动百余场次。

为民间艺人搭建广阔舞台,“走心”呈现民间文艺新样态、新活力。本届深圳民间文化周之“第四届深圳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展演(终评)”于12月1日在深圳市文化馆举办。展演吸引近900人报名参加,征集报名作品157组,涵盖民间舞蹈、民歌、民间小戏小品、民族器乐等民间表演类艺术品类,作品数量与类型均创历年新高。经过专家组层层选拔,41组作品入围终评,角逐成人组、青少年组各类奖项。其中群口快板《报戏名》、女子群舞《远山的歌》荣获青少年组金奖;木偶剧《小沙弥下山》、鼓的旋律《黄河激浪》、越剧《五女拜寿·哭别》荣获成人组金奖;男子群舞《寻龙归》、歌舞《疍家婚俗》、群舞《舞.麒麟》荣获“深圳民俗弘扬奖”。获奖作品齐齐亮相于12月15日举办的“云展演”,让全国观众在线领略深圳民间文艺的创新创造活力和表演艺术实力。

传+创+潮,分会场“弄潮”城市新民艺

从街道到校园,从民间博物馆到各区文艺协会,深圳民间文化周分会场活动以全覆盖式的传承、全民参与的创新,促进民间文艺成为新时代潮流,彰显深圳气质。

11月8日至16日,第四届光明烙画嘉年华在光明烙画基地开展。展览单元以“弘扬客家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为主题,设“光明村落文化”“光明风采”“客家文化”三大板块,展出涵盖客家民俗、客家建筑、花鸟、山水等题材的80幅烙画作品,以新颖的艺术手法展现光明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现场体验互动单元让市民和孩子们现场体验制作烙画,用一支小小的电烙笔画出精美的图案,充分领略非遗烙画的魅力,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11月10日,“青春承韵·陶铸非遗——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陶艺行”在宝安青少年宫举办。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认真聆听陶艺基本知识,在一雍博物馆陶艺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参与陶艺制作,揉泥、拉坯、修形、雕刻、上釉……感受一抔泥土的万千可能。一雍博物馆、宝安青少年宫还特别举办陶艺作品学习成果展,生动展示活动成果,并邀请业内专家、老师等对作品进行点评与指导,助孩子们精进陶艺。

11月14日,“传承非遗之美·领略中华之风”艺术精品展在深圳市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展。展览以非遗艺术为主题,精选展出木雕、玉雕、剪纸、花灯、麦秆画、推光金漆画、大吴泥塑、手拉朱泥壶、彩瓷、鼻烟壶、潮州漆器等非遗艺术精品约200件,涵盖30多项工艺类型。同时设陶瓷大师刘文工艺专区、漫塑大师王增丰作品专区、“心有所鼠”佛山石湾陶塑主题专区等,开展“传承非遗之美 领略中华之风”非遗主题讲座和珠绣体验等配套活动,让市民在漫步展厅欣赏展品的同时,可以参与互动体验,了解非遗知识。

11月19日,2024航城街道“非遗风”暨民间非遗在社区“核雕宣传月”活动拉开帷幕。航城辖区的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小小橄榄核方寸间藏着大千世界,无骨架、纯手工制作的灯笼独树一帜,黄麻布醒狮霸气威武,还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笔工艺、微雕绝活、泥塑技艺等,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欣赏与交流互动;核雕艺术在航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持续展出至12月,更有谢氏核雕传承人胡堂山的现场讲解。

11月29日,在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举办的“山歌托起成长路——校园艺术节暨第13届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在麒麟舞《麒麟献瑞》中火热开场。12月7日,南山区曲协在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客家民俗展演分会场活动。现场,客家歌舞《家乡有条风雨桥》、快板《百善孝为先》、越剧《三看御妹—红日西沉选段》、粤语诵读《木兰辞》、客家红色经典题材山歌《东纵客家好儿郎》等精彩节目展示了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的多样性,让观众充分领略新时代客家文化魅力风采。

据介绍,自2006年创办以来,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致力探索民间文艺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径,推动深圳民间文化周几经提质、升级、转型,促使品牌辐射面、影响力持续提升,成功将其打造成为独具深圳特色气质的民间文艺文化品牌,累计惠及市民群众逾百万人次。在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导下,2024深圳民间文化周通过“展”“讲”“演”进一步发掘民间文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让现代设计、传统工艺和谐共融,走进市民生活,推动民间文艺实现高质量传承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城市民间艺人的创作、表演积极性,促民间文艺成为深圳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终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