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曾说,“世间最美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
那究竟什么才是妈妈的味道?
每一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有人说是味蕾记忆;有人说是家的温暖;也有人说是爱的依赖。
而严小海说,“妈妈就是我们生命的起源,某种意义上,妈妈的味道就是内心的乡愁。”
作为“70年代”餐饮品牌的创始人,这20年来,其实严小海都在做同一件事:做好每一道菜,把在深圳的江西人的胃填饱,也把那颗思乡的心填满。
▲严小海
梦开始的地方
食物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里和故土、乡亲、念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据权威统计,深圳的常住人口1779万,其中外来人口约1180万,在这之中,江西人占比将近13%,大约有150万的江西人选择来到深圳。
人口的流动融合让原本以清淡为主的深圳味道产生了裂变。对于来自吃辣不弱于川湘的江西人来说,吃辣是镌刻在基因里的习性,一脉相承,没有辣味的日子简直比白开水还要清淡。
所以过去这么多年,赣菜馆子在深圳开了一家又一家,无辣不欢的江西人在用鲜红辣椒点缀的美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家乡的一份味觉执念。
当家乡在远方,“妈妈的味道”成为链接寡淡和丰盛、现实和记忆的纽带,如何能在深圳也能满足江西人的味蕾?
南山西丽,沙河西路。“70年代——江西乡下菜”的招牌闪烁在夜色中,温暖且亲切。走上二楼,餐厅内人声鼎沸,生意一如既往地红火。
没有什么比一桌热气腾腾的美味,更能纾解一天的疲惫。
食客们欢声笑语,一脸惬意。老板严小海脸上挂着笑,在店里时而招呼客人,时而和熟客朋友聊聊天,迎来送往间,度过人间烟火的如常。
“70年代”有8家连锁店,遍及宝安、南山、龙华各区域,“每一家的生意都不错”,但作为大当家,严小海直言自己很难做到“雨露均沾”,“我每个店都会去转转,但最常也最喜欢去的店还是这家西丽老店。”理由也很简单,这里正是梦想开始的地方——2005年,深圳街头巷尾的建设如火如荼,严小海辞去了一家食品公司销售经理的职务,在沙河西路镇东楼接手一家湘菜馆,懵懵懂懂“杀”进了餐饮圈。
“70年代”刚开张的时候,还是一个只有七八张台、十几个员工的小餐馆,但因为太好吃,很快口碑炸裂,成为在深江西菜的翘楚。
招牌菜
“70年代”的“辣”,是生活的热切,是创新的热忱,是传统的殷切。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的美誉,优质的自然条件令山珍河鲜、鸡鸭猪牛、四时果蔬等一应俱全。为了给食客最好的美食体验,严小海派专人驻点江西对接原产地,甄选生态优质食材,定制特色产品,货运至深圳,朝发夕至,夕发朝至,从田间地头到食客餐桌,保证原汁原味。
“打造原汁原味乡土菜”的背后是“70年代”品牌的承诺,严小海说,“出品上,我们严格要求所有菜品不得使用味精、鸡精等人造味素,以此回归原味、本味。”
这些理念正是“70年代”这个品牌的由来,“我是70年代生人,那个年代吃的东西非常健康,没有什么高科技,没有地沟油,没有激素,没有预制菜,我希望我们现在也能回归健康。”
店里的招牌菜很多,其中“莲花血鸭”是食客们最喜欢的一道菜。“每年我们总共可以卖接近十万份鸭子。”提及莲花血鸭,严小海有很多话要说。
据他介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莲花血鸭,属赣菜系萍乡菜一支,是莲花县的一道已传承800余年的特色名菜。相传当年文天祥率军途经莲花,火头军错将鸭血当成辣酱倒入了锅中,众将士食后士气大振,莲花血鸭从此名扬天下。清末时期,“帝师”、莲花人朱益藩更是将此菜献给朝廷,由此登上了宫廷菜谱,名噪一时。
莲花血鸭的特色就是色美味香、鲜嫩可口,一上桌很快就被抢干净了,几乎无人不爱。2005年畅销至今,不知是多少人念念不忘的一道菜。
有太多人第一次吃莲花血鸭就是在镇东楼,“虽然有点辣,但不仅江西人爱吃,很多来自其他省份的人也爱吃,他们都是通过莲花血鸭这道菜进一步了解江西的饮食文化。”严小海说。
妈妈的味道
一群无辣不欢的人,一个深圳人的赣菜生活空间。
喜爱的味道来源于生活,融入感情的家乡菜,让人垂涎欲滴,有时也让人潸然泪下。
严小海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2008年,当时在“70年代”有个江西老乡聚会,吃着吃着,突然有一个老板默默流出了眼泪,众人皆惊,以为有何变故。老板解释道,“在深圳打拼这么多年,终于在深圳吃到了纯正的家乡菜,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五个字深深触动了严小海,“对这个我很有体会,在那个年代,交通和物流都没现在这么发达,回老家一次并不容易,大伙儿都不容易,能吃到一口家乡菜,的确会给空荡荡的内心带来莫大的慰藉。”
20年来这样的故事很多。
从一家只有几张桌的小店发展到遍布深圳各大区的多家连锁,从荣获“深圳赣菜十大品牌奖”到“大众点评必吃榜”——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肯定,也说明了“70年代”已征服了食客们的味蕾。
一个餐饮品牌能坚持20年,在快速城市化的深圳,是极其不容易的。
过去这么多年,资本在攻城略地中给餐饮行业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各大餐饮品牌在大风大浪中起伏,有的早已消失不见。
而严小海和他的“70年代”能坚持至今,仰仗的是日积月累的劳作、坚韧和情义。他总是和店里的伙伴们说,开餐馆最终其实还是和人打交道,对客人诚挚,对自己坦率,这是真正能够建立连接的秘诀。
这样一来,不管时代浪潮如何汹涌,只要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就什么都不怕了。
一起度过了风雨,严小海说自己和员工早就成了一家人。在“70年代”,超过一半的厨师待了15年以上,而一直以来,“70年代”关心员工生活,关注员工成长,在建立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不断完善内部培训机制,营造学习、上进、团结、快乐、和谐的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严小海和“70年代”小伙伴们。
感恩怒放的时代,感恩开放的深圳。严小海感叹说,“真的是要感恩,我在深圳三十年,从事餐饮二十年,得到太多的支持。我相信,人有情有义,才能把事业做得更大更好。”
关于未来,严小海并没有太多野心。虽然烧广告、网上做活动等新营销模式横行,严小海更愿意做一位传统的餐饮人,“还是一步一步来,我最大的希望就是给更多的深圳人带来美好健康的用餐体验,满足他们的胃,更满足他们的心。”
严小海
江西人,1970年代生人,“70年代”餐饮品牌创始人。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