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14日,以“链接•融合•引领 生态驱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松山湖会议顺利举行。来自政府和130家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趋势、面临问题与挑战、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场景展开交流,共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交流融合平台。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创新生态会议,是广东医科大学发起并携手政府、协会学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行业创办的“政产学研医融”创新生态会议。本次会议是东莞生物月重磅活动之一,由东莞市人民政府指导,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松山湖管委会、石龙镇人民政府、广东医科大学主办。
本次会议按照“1+N”模式,策划了1场创新生态会议,6场政产学研医融学术交流会议,以及咨询会、智库对话、院企对话、项目展示等活动。
搭建“政产学研医融”创新交流平台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着力点,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医学院校是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推进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本次会议汇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政产学研医融生态”,通过“链接•融合•引领”,促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创新与产业的学术交流、产业合作和科技创新。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医科大学将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政府、企业、医院、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开展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汇聚更多高层次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医工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和应用,推进“政产学研医融”协同创新,不断开辟医学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学校发展建设新动能新优势,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司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郑宏表示,深化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政产学研医融”协同创新,将是探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新模式、新路径。本次会议搭建了一个“政产学研医融”创新交流平台,通过创新生态会议,探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政产学研医融创新生态主题会议,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咨询会、智库对话,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通过点对点交流和项目展示等活动,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合作的平台。
共探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会议期间,院士、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展开精彩碰撞,从医药健康新服务体系的构建,到“超限制造”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再到基因工程的推进,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共探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广东医科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首席科学家韩德民发表题为《医药健康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分享,为与会者带来医药健康新服务体系的详细解读和未来发展前景。
韩德民院士建言,当前,新型医药健康服务模式要构建大众医药健康服务新机制、新体系、新方法,要以新质生产力带动科技创新发展不断释放原始动能,要不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赋能新型医疗机构建设。建议东莞依托现有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建设新型医药健康服务模式。
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绿色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钱旭红以线上的方式带来《超限制造与生物医药》的精彩演讲,探索“超限制造”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科技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顾问曹国英带来《加强成果转化促进医工融合发展》的分享。他表示,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从开始就谋划推进,从组建团队,到技术及完整性验证,再到商业可行性评估、公司化市场实践,以及通过金融加速,以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当天下午,6场政产学研医融学术交流会议举行,超过60位科学家、生物医药行业企业代表围绕“医学人工智能”“医工融合创新与转化”“医药CXO平台建设与应用”“孤独症综合防治与数字疗法创新应用”“数智驱动的慢病管理康复”“罕见病诊疗与协作”等六大主题,就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趋势、面临问题与挑战、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场景等进行演讲,共探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前景。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