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这场发布会在深圳举行!

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2024-12-10 19:3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这份“深圳答卷”很亮眼!

广东省如何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广州如何落地实施三明医改经验?

深圳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机制?

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左金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出席发布会,介绍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有关情况,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强化“三医”协同发展

广东多措并举深化医疗改革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介绍,近年来,广东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以改革助推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

在强化政府投入保障方面,2022年以来,广东全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亿元左右,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0%左右。同时,强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完成500多个药品和10余类耗材省级集采,平均降幅超过40%。2022年以来,全省调整价格项目3461项;修订或新增600项,持续优化价格结构。目前,全省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5%,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地区卫生总费用比重保持在26%以下。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东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着力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此外,深圳罗湖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佛山顺德健康共同体建设等经验也得到推广;茂名的高州、清远的英德等地打造县级医院“龙头”,让患者能在县域内基本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面对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广东着力推动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在统筹配置、服务同质、数字赋能等方面推动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刘利群表示,未来,广东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在均衡布局、建强专科、人才激励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广东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

广州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广州是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所在城市。发布会上,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提到,为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近三年,广州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合计超1000亿元,重点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诊疗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

此外,2018年以来,广州开展两次大规模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累计调整5554项,医用耗材价格平均下降60%。薪酬制度改革和增加编制投入齐头并进,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归属感。

为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广州从“看好病”和“就近看病”两方面入手,构建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组建了18个城市医疗集团,覆盖所有11个区,让市、区两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19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服务网络。

作为国内较早启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城市,广州在推进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广州全市300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互认平台,全市共有255个检查项目、1181个检验项目纳入互认,并与全省除广州外的其他20个地市实现联通。

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这份“深圳答卷”很亮眼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工作中也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发布会上,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提到,“十四五”以来,深圳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7亿元,年均增长11.0%。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

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深圳率先取消药品加成,节约采购金额140个亿;调整了近5000项医疗服务价格,2023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4.4%。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付费的病例占比达到99%以上。

此外,深圳建立“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在全面落实政府六项基本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加大对公立医院基本运营、科研、教学、人才引育投入力度。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4%,全市公立医院均实现无负债运营。

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不成功的重要标准。陈清提到,深圳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三个方面入手,持续深化医疗改革。2023年,深圳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6.2%,群众就医负担大大减轻。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也在逐步增强。目前,深圳已建成“15分钟社康圈”,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9.3%,84.7%高血压、76.9%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

深圳还着力补齐原特区外医疗资源短板,布局肿瘤、心血管、康复、精神、神经等专科资源。组建21家基层医疗集团,将所有社康机构交由区属综合医院举办和管理,实现社康机构网格化布局、规范化管理、便民化服务。“十四五”以来,整个深圳新增了社康机构195家,达到970家,实现了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最少有一家社康机构。

为落实以社康中心为重点,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将社康服务扩容提质作为“1号提案”。对符合条件到社康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财政方面按学历给一次性生活补助,全市每万人全科医生就达到5.2名。同时,社康机构价格标准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调15%、20%,而医保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高10%、20%。目前,全市有1100余万参保人绑定在基层医疗集团来首诊,医保按照每家集团绑定的参保人数量来核定门诊统筹费用,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如果签约家庭医生,还可以享受报销90%的医保用药优惠。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徐雅乔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