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书评|新城市文学的在地化研究

冯静
2024-12-08 08:0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新城市文学的新力量》 廖令鹏 著 团结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文学日益呈现出崭新变化和独特魅力。作为城市文学的观察者和在地研究者,青年评论家廖令鹏跟踪研究深圳文学近20年,《新城市文学的新力量》是《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2020年出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姊妹篇,继续以在地化的研究方式和“寻美”的批评,阐释当代城市文学的新收获与新现象,揭示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为进一步观察新时代文学提供参考。

新城市文学中的新力量,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更要关注并挖掘一切可能对文学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新时代和新变局、科技革命与城市发展,新技术与文学的变革,现实生活和精神情感的变化,以及当代文学涌现的新经验、新现象、新题材、新形式,甚至对文学史和文学经典作品的再发现等。《新城市文学的新力量》围绕这些“新力量”,着重探讨了在科技革命背景下,作家该如何把握“新”、创造“新”、融入“新”;如何提升文学的整体认识能力,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感觉对文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想象一座城市、构建城市人文精神、把握文学的变与不变等一系列话题。分析了邓一光、南翔、王十月、吴君、王国华、樊子等众多作家作品,借此对新城市中“人”的问题进行探讨,比如个体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重新确认,个体的行动和发现,自我身份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和共体性等,并且从不同维度探讨文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城市文学现场的跟踪观察,廖令鹏发现,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群体的“涌现”,大量写作者正在结合不同的方面(职业身份、经历经验、文化、情感、题材及载体等),形成新颖的写作视角,采用新的文学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深圳故事,丰富城市文学的样态。写作者在审视个体与城市和世界的关系时,将生活的城市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写自己、写周遭、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关注神经末梢,呈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复杂性,比如深圳的全民写作计划、社区写作、自然城市书写等。

《新城市文学的新力量》中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城市中的女性书写,女性题材一直倍受关注,特别是近期韩国女作家韩江获诺贝尔文学奖,关于女性话题的讨论更加频繁。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反映文学与社会的一面镜子,廖令鹏分析深圳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写作,如吴君、蔡东、弋铧、西西、张夏等作家的作品,其中刻画了一批典型的现代城市女性形象,她们面临着在高度交叉融合的社会关系中家庭、事业与个人的冲突和挣扎,既要处理自身的问题,还要处理家庭的问题;既有束缚的问题,也有解放的问题;既有现实生活的问题,也有精神伦理的问题,为此,廖令鹏用“曼陀罗”和“五月茶”来隐喻城市女性面临的各种难题,以及她们的爱、挣扎、踌躇、坚强和隐忍,丰富了城市的生命气息和现代色彩。

其次,从新城市文学的内涵与特征出发深入研究深圳作家作品。什么是新城市文学?廖令鹏认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建立起来的崭新城市,当然城市有它原来的地理空间和发展历史,所谓的“新”就在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精神文化、空间建筑、人口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鲜明地区别于原来那座城,近似于整体重构,这在城市发展史上极其少见。深圳文学始终处于“改革开放”和“新城市”这两种语境之中,不断积蓄和释放朝气蓬勃的文学力量,涌现新领域、新题材、新语言、新现象、新作品。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书中的后记写道,“此时的深圳是作为形而上、超越了现实的叙事对象出现的,是一座虚构意义上的想象的城市,通俗地说是‘文学深圳’,此时的深圳也是现代的开放的人类栖居地,是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存在,是千万人及其情感和关系的汇聚所形成一张动态混合的精神文化图谱,复杂到难以名状,无法把握。”对此,他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文学的叙事流变、新城新质、文化图景等的阐释与发现,探寻城市的人文气象与精神风貌,期待读者从中窥探新时代、新城市、新文学,感悟新语言、新力量、新浪潮。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冯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