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看‘圳’兴”·民生篇 | 民生项目“效用度”有多高?深圳绘就对口地区民生福祉画卷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雅丽 文/图
2024-11-27 14: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编者按:11月19日至11月23日,由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举办的“四季看‘圳’兴”主题采风活动启动。来自中央、省级、市级10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走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及深圳于省内对口帮扶协作的部分地区(汕尾、汕头、潮州、河源),深入产业园区、乡镇、学校、医院等地开展一线采访,感受深圳对口帮扶协作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重大举措,是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一年来,深圳坚持从政治、全局、战略的高度,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通过构建有力的指挥体系、“1+7+11+X”政策体系以及完善的工作推进体系,实现了首年“百千万工程”工作的良好开局。

加快建设深汕中医医院(汕尾中医院);支持河源新改扩建30多所学校、10多所医院;帮助汕头提升13个基层医院环境、援建9所幼儿园;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百校联百县”等活动,打造华为数字化网格治理平台、平安集团“三村工程”等社会帮扶品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市级重点民生工程,到基层民生微实事,深圳各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驻镇驻村工作队,坚持立体帮扶、民生为重、全面推进,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民生帮扶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民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民生帮扶的新成果。

情系桑梓报家乡,“深圳校长”让汕尾百年老校“焕新颜”

教育是民生之本,更是强国之基。一栋栋带有深圳印记的教学楼,共同见证了深圳改善对口地区教育条件的故事,一个个助学圆梦的动人故事在此演绎。

走进汕尾百年老校——汕尾中学,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木修楼”“自强楼”“厚德楼”“日新楼”矗立其间,这是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教学处主任黄茂希来汕尾中学任职校长后,为教学楼新取的名字。这些新名字,正体现了黄茂希对学校的期望和愿景:“希望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职业幸福感;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这座百年老校重焕荣光……”他说。

去年9月,黄茂希由深圳市光明区派驻到汕尾开展帮扶协作工作,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汕尾人,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教育使命,开启了为期3年的教育帮扶工作。如今的汕尾中学,正如他所期望般,慢慢地发生改变。

上任伊始,黄茂希一边熟悉了解学校情况,一边四处奔走寻找解决办法,最终争取了多方的资金支持,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他向深圳市光明区争取到帮扶资金150万元,建设改造了学校的实验室、校史室、书法室、美术室、文印室;向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申请帮扶资金500万元,用于建设学生宿舍楼;在汕尾城区新港街道的支持下,学校进行基建维修,学校地坪、校门立面完成了翻新改造……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一改学校下雨地坪积水、设施设备老旧、功能教室不全等问题,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环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解决了学校硬件问题,黄茂希的关注点又转移到学校管理上。黄茂希认为:“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套好制度和一支好队伍。”他牵头制定了更为合理的绩效分配方案,上课的教师得到了超出预期的绩效奖励,他同时帮助学校修改和制定各项制度,汇编成《汕尾中学新编管理制度》。一系列改革后,教师和学生们的信心得到提升,学校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高考方面,汕尾学校实现了很大的进步,2024年该校高考特控上线4人,改变了往年特控类0人的局面;本科上线率比去年高考提高7%,上线人数增加20人。

非遗“潮菜”入万家,深潮合作促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深圳不仅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更注重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拓宽对口地区多样的就业渠道、开展因地制宜的专业课程、建立人才库,不遗余力培养一批批乡村振兴骨干,支持更多骨干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一提起享誉“世界美食之都”的潮州,必然要提起潮州菜。潮州菜烹饪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潮州卤鹅、生腌海鲜、红桃粿……数不完的潮州美食,香飘四海。如今,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指挥部的支持下,潮州菜烹饪这项传统技艺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增添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原本一个月工资是六千到八千左右,取得‘潮菜嫂’资格后,工资能上涨两千到四千不等。”湘桥区人社局局长林少敏告诉记者。今年1月31日,深圳在此设立了深圳对口帮扶协作地区的首个乡村振兴技能工作站——潮州湘桥站点,搭建了深圳福田和潮州湘桥职业技能培训共联共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具有潮州特色的家政服务品牌。

该工作站的搭建始于两地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去年,深圳市福田区人力资源局和潮州市湘桥区人社局组建技能调研工作组,对湘桥区辖下全部5个街道、4个镇开展多次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摸清了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缺口规模,为后续的技能培训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技能培训作为人才帮扶协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大幅度地提升了当地家政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培训基地,这些“潮菜嫂”需要掌握26道潮州菜和14道潮州小吃的制作技艺,以满足市场需求。工作站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技能培训的平台,还通过举办潮州菜职业技能竞赛,促成一批获奖选手与用人单位签约,推动人才就业服务高水平发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湘桥区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圳创新打造“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系列线下课程,依托工作站线上公益培训小程序,将深圳发展直播电商、新媒体运营的优秀经验带到湘桥。成功举办6场线下职业技能培训,系列培训服务惠及210人次,为湘桥区技能人才实施精准“滴灌”。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深河协作在河源搬进“深活圈”

民生帮扶要惠及民生,就得覆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近年来,在交通、教育、卫生、规划、住建、文化、旅游、农业各个领域,深圳的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更新更广,不仅关注民众基本生活需求,还打造类深圳“生活圈”,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

“一杯咖啡”的时间能做什么?在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的河源新能源汽车超级充电站,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停靠在充电桩前,指示灯不停闪烁,充电桩正在为汽车充电。不一会儿,充电完毕的新能源汽车满电出发驶离停车场。

今年9月29日,由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指挥部(以下简称“深河指挥部”)支持建设的超充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河源市首座采用华为技术的新能源超充站。据悉,该超充站按照深圳超充的建设标准,全套设备均采用深圳华为最先进的分体式超充系统。超充站设2个480kW超充终端(单枪)、4个360kW快充终端(双枪,单枪180kW),总共为河源市民和外来游客提供10个充电车位。超充站正式投运以后,两台超充终端可提供不低于480kW的充电功率,达到“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

深圳能源集团超充项目工程师邵成介绍,超充站自投运以来总充电量12.42万度,总充电次数4242次。在为期一年的推广期中还推出服务费优惠,相比同区域、同时段服务费打五折,服务费低至每度0.1元,助力河源市民更方便的出行。

深河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正在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深圳的新能源产业、充电桩制造生产企业具有领先优势。目前,河源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在进一步提升,外地新能源汽车自驾赴河也日益增多,超充站在河源的市场前景广阔。今年年底,深河指挥部还将联合河源市在深河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再建成一座使用华为技术的超充站,助力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雅丽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