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去信守一个承诺——致敬筑路老兵,独库公路的守墓人陈俊贵》
作者:王卓曦
学校(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木棉湾学校
指导教师:赵楠
陈俊贵,生于1959年,一位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现为新疆尼勒克乔尔玛烈士陵园的守护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荣获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殊荣。我深感荣幸,能够站在这位英雄的身侧,聆听他的故事,重走他曾经的足迹。
去年暑假,我随父亲一同踏上自驾之旅,目的地是那条令人心驰神往的独库公路。作为中国最美的公路之一,它横跨天山,穿越四季,雪山、草甸、湖泊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然而,这也是一条最为壮烈的公路,全长562公里,平均每三公里就有一名修路人献出生命,四人伤残,其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当我们的车辆驶入独库公路,我早已忘却了所谓的“攻略”,因为眼前的景象远远超出了任何照片的描绘。在这片山河画卷中,有一处英雄的安息之地——乔尔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168位为建设祖国、修筑公路而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在这震撼人心的景象中,我难以想象冬天时两米深的大雪如何吞没公路,零下45度的严寒中无人踏足。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陈俊贵爷爷用他的一生,践行着一个不平凡的承诺。
听陈俊贵爷爷讲,那是1980年4月,一场暴雪把修筑公路的小分队困在了天山深处,为了保证战友们的粮食补给,他随班长一行四人下山送信,原本几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三天还没到,而在这危难之际,他们又只剩下最后一个馒头,分着吃,谁都扛不到终点,一个人吃,还有可能完成任务,最终班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他吃了这个能救命的馒头,而其他三人因饥饿和寒冷倒下了。
陈俊贵光荣地完成任务后,因冻伤养病直到复原。回到家乡后的陈俊贵,虽然生活平静而幸福,但他始终未能忘却班长临终前的那份嘱托“希望他能替自己回到家乡,看看父母”。可当时的陈俊贵和班长仅仅相处一月有余,而且复员后,部队改制,信息闭塞,根本无从得知班长家乡父母信息。1984年,也就是复原一年后,始终放不下这份嘱托的陈俊贵,毅然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回到天山脚下,希望在班长和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寻求到一丝线索。就这样,他一边守墓一边开荒,一边寻找信息。这一守就是二十年,直到2005年,他几经周折才最终获取到了班长家乡和父母的线索,完成了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二十年里,孤独和寒冷从未让他退却,风雪也从未埋没这片土地,陈俊贵开垦种地,每天擦拭战友墓碑,日复一日,从未忘却、也从未离开。
陈俊贵爷爷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守信笃义”“立木为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的坚守和感恩之心让我感动不已。在陵园前,我向他敬礼,看着这位皮肤黝黑、精神饱满的老人,我深刻感受到英雄的伟大与平凡。
每当我回忆起这段经历,我的心中总是充满敬意和感动。陈俊贵爷爷用他的一生去践行一个承诺,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他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不断前行。
正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盛典》中的颁奖词所言:“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太多的英雄和他们的感人故事。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幸福并传承这份精神,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在陈俊贵爷爷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承诺的执着,对责任的坚守,以及对战友深情厚谊的无私奉献。他的事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宝贵的不是金钱与地位,而是那份对信念的坚守,对承诺的尊重。
离开陵园的那一刻,我回望那片静谧而庄严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敬意与不舍。陈俊贵爷爷的身影在我心中愈发高大,他的故事如同独库公路上的壮丽风景,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从事何种职业,我都将铭记陈俊贵爷爷的教诲,坚守自己的信念,勇于承担责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那些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承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陈俊贵爷爷那样,用一生的时间去信守一个承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们的国家也将因这份坚持而更加繁荣昌盛。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陈俊贵爷爷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心灵的震撼与感动。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伟大的守墓人致敬,向所有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致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李斌 审读 徐恬 二审 桂桐 三审 李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