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偏远海岸线徒步突发心梗”“市民突发心梗倒地”“司机高速路上突发心梗”“女乘客突发急性脑梗”......近期,突发心、脑梗事件频率增多,突发性疾病、独居人员健康监控、独自外出安全等问题受到市民热议。如何对心脑等突发病症预警,一些个人智能医疗设备给出了答案。
随时监测,智能医疗手表能救命
“智能医疗手表救了我一命。”王先生不久前在运动时被随身佩戴的智能医疗手表提醒,他的心率有波动建议他尽快就医。王先生随即赶到附近医院就医,并及时发现、治疗了早搏等心脏问题。王先生说,如果没有手表提醒,自己还不知道有危险,因为没症状也没在意,如果发生了心脏骤停,后果不敢想象。
相比传统智能手表,医疗手表能随时、随地进行血压、心率、血氧以及心电检测,如果在检查中发现异常,还能与线上医生做实时交流。另外,部分医疗手表在佩戴者遭遇意外时,还能通过设备预设信息与家人联系或及时联络救护车。另外,还有针对特殊人群装备了无伤血糖和尿酸分析等专项功能的“特种”医疗手表。
“大开眼界”记者在相关人员介绍下实际体验了智能医疗手表的部分功能,在与专业医疗设备的对比测试后发现,医疗手表的血压、血氧、心率、心电功能准确性很高。据医疗从业人员介绍,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前不会有明显的体感症状,但在血压、心电检测上会有明显体现。智能医疗设备的出现能随时随地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健康隐患。对于独居人群来说,先进的智能终端能在检测到健康风险时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援和发送信息,提升自身安全性,也让家人更安心。
据相关从业人员介绍,目前市面有多种智能医疗手表售卖。其中,华为WATCH D和小米WATCH H1销量较好。除了检测准确,消费者更看重国产品牌强大的软件和配套功能。相关从业人员介绍,国产智能医疗产品大部分有和国内医院开展合作,提供线上问诊和数据分析,国际品牌此项相对较弱。另外,购买产品尽量选择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的产品,功能上除了血压、心电,最好有跌倒检测自动急救呼叫功能。
好作息是关键,好习惯比好设备更重要
近年,年轻群体流行一种“新潮”作息方式。很多人晚上加班到12点后选择先去健身1小时再回家睡觉,第二天早上还要6点起床去晨跑1小时。采用这种作息的张女士表示,自己用这种方式已经1年多了,目前身体没有感到不适,每天上班也很精神。但经过系统检查后,张女士有轻微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症状。检查后张女士表示,不应该盲目信奉网络流传的“偏方”,应该咨询专业医疗人员建议正确作息。相关医疗人员表示,这种“网传”的作息方式主要靠运动刺激人体分泌一些激素,虽然有提神效果,但长期易造成内分泌失调,引发心血管系统病变。
据了解,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有年轻化态势,一方面年轻人工作忙应酬多,作息很容易不规律。另一方面,饮食上长期高油、高盐、高脂肪、高酒精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虽然保持运动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选择错误的时间、方法不但无效还会加剧身体负担。
此外,相关医疗人员还建议应定期开展体检,部分有心脑血管病史及三高人群尽量不选择剧烈运动,郊野徒步等项目尽量不独自开展。如果佩戴智能医疗设备,紧急联系信息、定位功能、远程通话等功能要设置妥善,如遇到突发疾病可通过设备自救或及时为救援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正确佩戴智能医疗设备,关键时刻真的能救你一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