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健委领导做客《民心桥》:深圳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都将有“国家队”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2024-04-02 14:11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目前深圳已与国内一流的脑血管防治资源达成共识,很快在脑血管防治领域也将引入“国家队”。

4月2日,市委卫生工委委员、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创做客由市直机关工委、深圳广电集团联合主办的《民心桥》节目,就深圳市重点医疗项目建设、床位数、社康服务、家庭医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内容回应市民咨询和意见建议。

据了解,作为影响市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深圳在肿瘤与心血管疾病都已有了“国家队”,目前深圳已与国内一流的脑血管防治资源达成共识,很快在脑血管防治领域也将引入“国家队”。

优质资源更均衡 近年新增床位95%都在原特区外地区

作为一座新兴城市,深圳近十年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市民医疗需求也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住院量为104万人次,2023年达到226万人次,8年间增长了102万。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圳市民医疗需求还将继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深圳加快部署并推动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十四五”以来,深圳新增医院16家医院,目前已达177家;新增床位数7000张,总数为7万张;同时,深圳还正在推动医疗卫生项目64个。预计2025年,全市床位总量将达10万张。李创表示,“十四五”期间,深圳新增床位数相当于“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5年周期的总和。

“补短板”不仅是从增量上实现,更侧重于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因此,新建医疗卫生项目大部分部署在原特区外地区,“近几年新增的7000多张床位,95%都是在原特区外地区”。李创举例,比如,在龙岗区部署建设3000张床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将于2025年开业投用;在龙华区部署建设新华医院和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将在今明两年投用;在光明区部署建设2000张床位市中医院光明医院,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预计2027年将全面投用,该院拥有4000张床位;在宝安区部署建设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一期床位2000张……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实现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

对于深圳医疗资源总量是否趋向饱和,李创表示,新增医疗资源数量及布局均经过严谨科学测算,不仅与人口总量有关,更与深圳人口结构有关,与深圳卫生健康工作迈入“建高地、提质量”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密切相关。

“过去,深圳人口比较年轻,流动人口占比较高,因此在深圳就医的大病患者较少。现在,深圳人口逐渐增加,常住人口比例也有了较大提升。”他说,预计到2027年,深圳65岁以上人口将达7.224%,与目前广州比例相当,但目前广州千人床位数接近5.9,深圳刚突破4.0,所以深圳医疗资源增量空间巨大。

大病“外治”现象改善 深圳患者异地就医比例不到2%

3月,深圳召开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力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培育具有深圳优势的优质高效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的健康服务业也在迅猛发展中。

统计显示,2023年在深住院的226万人次中,有9%是异地就医患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异地就医患者比例高达30%至40%。 这充分说明,深圳健康服务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外,还不断发挥医疗卫生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异地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健康服务。

深圳近年来不断提升卫生健康工作的质量,去年有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医院榜单,并有4家专科医院跻身全国前十。同时,深圳还大力引入紧缺专科。“过去,深圳大病‘外治’现象已得到极大改善。”李创指出,目前,深圳患者异地就医比例不到2%,主要“外治”的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上述疾病患者呈现逐渐回流的趋势。这是因为深圳引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两所国内一流医院。

他还透露了一个消息,深圳已与国内一流的脑血管防治资源达成共识,有望引入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深圳还在谋划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牵头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在眼科领域建设国家级区域中心。

目前,深圳有7家医院被列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这些医院是深圳医疗领域的领头羊和龙头,不仅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水平提升很快,高难度的三级四级手术占比约为一半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也达一半以上。同时,很多重大科研项目都在这些医院进行。

深圳医院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与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全国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都来自深圳。深圳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规划发展国际医学城,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科技进步,使教育和医疗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并引领深圳医疗卫生高地的建设,同时推动健康产业和生物医药检验技术的发展。

引领全国 深圳每万人全科医生数逾6

此次,与李创一同走上民心桥的还有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医政医管处、家庭发展和妇幼健康处,以及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他们共接听了7位听众的电话,回复了4位网友的留言。

针对市民较为关注的社康中心建设问题,李创表示,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15分钟就诊圈,全市92%居民从居住地到达就诊地的时间在15分钟之内。深圳还在进一步织密社康就诊网络,推动社康机构扩容提质,预计到2025年可达1000家,并在写字楼等地建设社康站,让上班族更方便就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市卫健委还与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推动社区医院选址,为居民实现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奠定良好基础。

深圳还有一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就是全科医生的引进与培养。“这是过去十年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深圳通过财政支持引入优秀的全科医生,并对专科医生进行转岗,实现全专协同。”李创透露,目前全国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超过3,而深圳已超过6,引领全国发展。

同时,深圳医保也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助力。2023年,医保部门推出了一档参保人统筹报销制度,在绑定社康看普通门诊,甲类药品、诊疗项目或医用耗材报销比例为75%。乙类药品报销比例为70%,。高血压、糖尿患者可享受更低折扣,充分发挥了医保共济与统筹的作用。

据统计,2023年,全市门诊量达1.28亿人次,其中38.3%患者在社康就诊。今年一季度,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李创预计今年门诊量将有40%在社康就诊。“深圳市民越来越认可这一模式,目前,85%的高血压患者与79%的糖尿病患者都在社康就诊或复诊。”

针对市民关注的罕见病治疗问题,李创表示,深圳通过与港大深圳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合作,推动罕见病治疗,依托港大深圳医院推行“港澳药械通”,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前沿的药品和器械治疗。目前,深圳可实施“港澳药械通”试点医疗机构已增至4家,还包括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深圳禾正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