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百千万工程”的必答题。中山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提升农房风貌,既让农房风貌与乡村景观整体统一、相对协调,又避免“千房一面”“千村一面”?
有着50多年农业农村工作经验、担任过肇庆市封开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顾问的麦润金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这是目前中山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中山而言,他建议,首先要治理“脏乱差”,做好“洁美靓”,农业农村建设才能实现“好优强”。具体到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方面,他建议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充分考虑其地方性、历史性、自然生态等因素,避免乡村重复建设和风貌千篇一律。
引导先行
防止农房建设“自由发挥”
“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这是目前中山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麦润金说,虽然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但许多老一代的村民老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修建房屋时要比周边房屋高出一截,寓意“高人一等”。这样长久下来,全村房屋参差不齐,整体缺乏风格和美感。相反,很多古村落,当年的人建设时却能做到协调。在肇庆市封开县有一个古村落连片100多间房屋,无论是高度还是建设风格,都能做到自然协调、整齐划一。
农房建设无序管理、野蛮生长背后,是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的历史欠账。如果放任不管,终将积重难返。这也是中山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的迫切性所在。麦润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对相关部委办局、各镇街负责人进行统一培训,明确房屋建设大方向,并将其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标准;另一方面要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为村民设立建设“红线”,新修建房屋时做好统一高度、统一朝向等细节,在此基础上追求“各美其美”,防止“自由发挥”式带来后续的杂乱。
良好的农房风貌,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而不是凹凸不平、标新立异,致使“有新房没新村”的现状出现。麦润金表示,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级有关部门都要齐抓共管,把农村风貌管控摆在重要位置,不能敷衍了事。
“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点面有别、彰显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紧抱月亮、不舍星星。”这是麦润金对乡村建设以及风貌改造提升总结提炼的规律方法,总体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风貌改造、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人才引进等。
分类施策
尊重村庄历史文化风貌
在肇庆市封开县工作期间,麦润金按照“一弯一风情,一岛一特色”的村庄规划设计,实现了“村村不相同、处处有洞天”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他说:“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每个村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基本情况,统一定好村子的基本主色调和风格,再针对性考虑如何改造和提升,才能有好的改造成效,才能得到群众认可。”
那么,中山怎么样才能做好新农村建设?
麦润金认为,中山可以根据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文田区,如沙溪、大涌以及南区环城一带;第二类是作物区,如小榄、东凤、南头、古镇等,因为历史上确有“桑基鱼塘”;第三类是沙田区,如坦洲、横栏、板芙、港口、民众等地。
此外,每个村庄的文化不同,对照上述三大类又可以分为六小类。具体而言,五桂山街道的桂南村,有青山绿水、处处如诗如画,属于山水诗画型村庄;左步、崖口,地势、地形、山水协调,这些属于自然生态型。此外,中山还有孙中山、杨殷、阮玲玉、萧友梅、吕文成等名人,这些村庄又属于名人名村型;三乡雍陌、南区曹边内有古建筑、古街道、古牌坊等属于古旧文保型;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南区环城附近的城中村以及沙溪的一些村子都属于宜居宜业型。此外,还有偏重农耕文化和传统观念传承的乡土意识型等。
因地制宜
在细节上彰显村庄特色
在麦润金看来,现在农房修建农村容易出现一种通病,盲目地追求所谓高大上的东西——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被铲平,变成了水泥路;原本具有浓厚韵味的侨房、民屋被刷成大白墙,古色古香的韵味全无。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作出相应调整,不搞一刀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是最科学的准则。”麦润金说,俗话说得好,一座山有四季变化,十里不同天。自然界都有个体差异,为什么新农村建设要千篇一律铺水泥路、刷白墙呢?
因而,在具体规划设计建设中,全市必须在细节之处下功夫。有名人历史的村庄,可以重点凸显名人历史;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村庄,则重点考虑如何与周边自然环境、山水景观相协调,给群众一种舒服、清爽感。
例如,在山水诗画型村庄的墙壁上画画,要考虑使用相对淡雅的建筑用材;三乡雍陌、曹边等,要在修旧如旧,保留古旧风格的同时,保护好碉楼、炮楼、牌坊等古建筑,不能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沙田区则可突出“水为云、路为链”的特点,把水乡特色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烟雨朦胧的氛围感。
即便是一棵树、一簇花,也可以拿来做文章。比如,如果把每条河涌都用一米高的石栏杆围起来,就缺乏灵动性,容易与周边环境形成视觉冲突;倘若保留水乡两边成排的小型龙眼树,则更加具有协调性和亲切感。
点面有别
“星星”“月亮”一体化推进
在乡村建设及风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麦润金强调了“点面有别”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因此在规划设计之初,必须明确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非重点,以确保点与面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并将每个村庄的特色亮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麦润金坦言,当前中山许多镇街在乡村建设上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各镇街跟风搞文化广场、文化室等建设,但缺乏统一规划和特色,导致最终呈现效果千篇一律。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某个地点或区域定为“月亮级”,即核心区域,对应花大力气进行浓墨重彩的打造。同时,也不能忽视“星星”,即一些边缘区域,要确保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在风貌上保持一致,避免虎头蛇尾。
对于新修建的房屋,麦润金认为农房风貌应有统一主色调。他指出,中山当前农房风貌整体颜值不高,房屋建设五花八门,因此各镇街不能盲目进行大拆大建,而应通过打造“样板”的方式,引导村民进行规划建设。他强调,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一问题,中山的历史欠账只会越来越多。
此外,麦润金还提到了一些古旧物件的重要性。他认为,古井、古桥、古街、古树、古塔和古碉楼等老物件是历史的见证,应该好好保留下来。对于已经破坏的老物件,应想方设法进行修缮,以保留其历史价值。
对于有条件的镇街,他建议可以规划新旧街区。将旧房子统一规划在一个片区,新修建的房屋则统一在另一个片区。旧房子可以修旧如旧,保持其历史风貌;而新区的新房屋则按照统一风格进行修建,以实现农房风貌的统一。这样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整体风貌,还能保留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
打造“反差感”
适当“穿衣戴帽”不可少
在一众城市建设中,东区街道三溪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四周高楼林立,而三溪村却独守一片宁静,实现了都市繁华与世外桃源的完美融合。这种反差在麦润金看来,正是乡村风貌建设中的亮点所在。
三溪村本就拥有连片的侨房,这些侨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文化的瑰宝。麦润金认为,对于这样的村庄,没必要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应该进行保护性开发,让人们在享受都市繁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三溪村因此成为了一个休闲、浪漫、安静的好去处,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宝贵的休闲空间。
目前,中山改造重点包括外立面、增设裙边、小披檐等。这类被麦润金形象地称为“穿衣戴帽”。他认为,这是农房风貌提升改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外立面的整治和美化,增设裙边和小披檐等装饰元素,可以体现设计感,使农房更加美观和协调。
同时,麦润金也注意到了城中村“三线”杂乱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每个镇街都统一进行“穿衣戴帽”,将类似“三线”之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捆扎整齐乃至隐藏起来,周边人居环境将更加清爽整洁。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麦润金强调要遵循科学、合理、协调、效能的原则。不要强行加入人为因素,否则会使建设显得太过生硬、缺乏美感。相反,应该在不破坏原材料的基础上,顺应主流建设风格,让村子保持一种自然质朴的“常态美”。
绿化美化不落下
长效管护长效美丽
横栏,作为中国花木之乡,在乡村环境美化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麦润金认为,在乡村环境美化方面,应充分发挥横栏花木之乡的优势,在全市各镇街种植多层次、多色彩的绿植。例如,某一个道路或者某一个区域,种植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美丽异木棉、三角梅、木棉不等同树种,实现街街有景、村村不同、四季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
然而,在乡村绿化美化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导致工作成效难以长期持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麦润金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个成效不错且接地气的“四管八不”口诀,倡导乡村群众共同参与绿化美化。具体口诀如下:管好嘴,不说污言秽语,不随地吐痰;管好手,不随便摘花朵,不随便扔垃圾;管好腿,不随意踩踏草坪,不走歪门邪道;管好家人,不违法乱纪,不做坏人坏事。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他建议村级党组织在村内组织评选先进树立典型,党员志愿者分组落实家门口的庭院管理、花草管护情况。通过这些措施,让村民在润物细无声中摒弃陋习、树立新风。
中山是伟人故里,华人华侨众多,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声誉,在乡村风貌改造方面也应该高标准和严要求。麦润金表示,中山的农村农房风貌改造要做到五个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旗杆标识、高质量发展”。全市上下要下大力气补短板,先治理乡村环境“脏乱差”,迈向“洁美靓”,逐步实现“好优强”的目标。这些要求不仅符合中山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也符合“百千万工程”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
麦润金最后表示,中山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希望大家能一起参与进来,通过深入交流、集思广益,更好地认识这个地方的文化,为每一座村庄建设开出 “良方”。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郭锦润 黄凡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