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低碳样板” | 锦田小学:屋顶发电,地下蓄水,学校里有“绿色魔法”

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2024-10-24 10:4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正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绽放光彩。

编者按

为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分享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围绕清洁能源、工业节能降碳、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技术等领域,每年评选出一批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以打造“低碳样板”,树立“绿色先锋”。


自2022年至今,已评选3届。本期介绍的“锦田小学”获评2023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2024年示范基地将于10月28日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式上举行授牌仪式。


10月18日起,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联合读特新闻客户端,推出《探访“低碳样板”》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进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沉浸式体验绿色低碳创新设计,了解节能降碳背后的“黑科技”。


早上八点半,穿过绘满蓝鲸、海鸟和珊瑚礁鱼类的走廊,迎着轻轻摇曳的常绿小乔、草本植物,锦田小学的学生们开启了一天的课程。教室里的电灯由“会发光的屋顶”点亮,观景池、洗手间水箱里的水来自天然雨水。课间,他们可以玩一场“低碳版”的《模拟人生》游戏。

这是学生们普通的一天,背后却藏着学校的“绿色魔法”。


位于罗湖区的锦田小学,作为深圳市第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学校,2023年11月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名单。

追光逐日,屋顶有一片“蓝色海洋”

站在高处俯瞰锦田小学,可以看到一片片太阳能电池板汇成的“蓝色海洋”,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个学生们口中“会发光的屋顶”,由高效单晶硅组件打造,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帮助学校减少日常用电开支。

“学校的屋顶已经实现‘光伏全覆盖’,面积达2477平方米,总装机容量755.7kW,年均发电量77.1万kWh,占学校年用电量的40%。此外,光伏屋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9.4吨,约占校园碳排放总量的30%。”锦田小学工会主席王晓丽表示。

锦田小学的光伏屋顶。

不仅如此,学校“追光逐日”,将头顶的空间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化,在围墙四周修起了一条“光伏长廊”。这是学生们排队放学、家长等候的地方,既能遮风挡雨,又能清洁发电。

头顶“蓝色海洋”,脚下是生态绿地。

在光伏屋顶下方,学校打造了一片“城市农场”,以管道栽培的方式,种植着生菜、油麦菜等作物,这也是学生们的劳动基地。

此外,学校的教学楼前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坪,其下方“大有玄机”:这是一个容积达169立方米的蓄水池,可收集雨水、洗菜水和洗手水,经过中水处理系统后,再由水泵输送到楼顶的水箱。目前,学校屋顶的生态农场和卫生间水箱都是使用回收用水,而花池则统一配备了水管,可以用回收水进行自动滴灌。

目前,学校的自来水重复利用率达到20%。

学校草坪下方是蓄水池。

零碳校园,可持续发展“润物细无声”

光伏屋顶和地下蓄水池是“润物细无声”般地存在,其实从踏进锦田小学的那一刻开始,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无处不在。

据悉,学校自2021年正式树立打造“近零碳校园”的目标,几年来,这个理念逐渐融入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更融入了课程体系、生活实践、学校空间和未来发展中。

“我们首先将学校大门向内移动了5米,在马路边和校门口形成缓冲区,既改善了上下学期间门口的拥堵,又让校门兼具为家长和学生遮风挡雨的功能。”王晓丽介绍道。

王晓丽接受记者采访。

在锦田小学,学生们不用担心下雨天忘带伞,因为踏入校园后,他们可以穿过低碳长廊,到达教学楼。走廊中以时间轴的形式,标注着国内历年来的“低碳大事记”。“每天走过上学的路,就像走了一遍中国的‘低碳之路’。”一位学生说。


学校的“低碳长廊”。

而学校的课间活动更充满巧思:低碳长廊的对面是设置了各种低碳互动游戏和科普知识的低碳展示馆。比如“低碳骑行”,两位学生PK骑室内动感单车,能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低碳得分;比如“低碳竞技台”,如《模拟人生》般精美的画面,可以在游戏中体验一段低碳经历;再比如太阳能发电模拟装置,将装置里的模拟太阳能板转到向光角度,能看到动画小人迅速被点亮……

采访正值课间,记者注意到每一台装置前都围着几名学生,他们或好奇,或兴奋,懵懂地接触着低碳这个大课题。“如果有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小小的知识点,我们就会觉得投入值得了。”王晓丽说。

学生们课间在低碳展示馆。

旁边的低碳科普馆,由老师们精心挑选的科普知识“装修”——承重柱上的图案演示了“如果海平面上涨”带来的改变,地面绘制着“全球变暖的原因”,旁边的“碳足迹计算机”,能算出一件T恤、一杯牛奶要消耗多少碳排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一块大屏幕上集成了学校的能耗管理系统、光伏监测系统、充电桩监测系统、碳排放系统和碳绩效系统,可以对校园的水、电、燃气、废弃物等实时监测,实现校园算、管、降、消一张图管理。

学校的智慧碳屏。

双碳目标,正在代代传承中

“锦田小学零碳校园建设的理念和成果,在德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应该到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宣讲!”今年3月,德国埃尔夫特大学教授何梦笔一行到学校考察,他发出如此赞叹。

而就在几年前,学校仍处于“绿色起步”阶段,没有如今随处可见的低碳装置,偶尔还面临电路跳闸的问题。被确定为深圳市第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学校后,在罗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锦田小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首先就是打造建筑光伏一体化,解决用电问题。

锦田小学校园一景。

此后,学校边实践边学习,逐渐发展出一套“锦田模式”的“零碳校园”方案。2022年,锦田小学获评罗湖区节水型公共机构,2023年获评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和深圳市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当年11月,学校又进入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名单,广东省共有两家中小学入选。

在锦田小学,“碳达峰” 和 “碳中和” 已经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为一门隐形的课程。学校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对双碳的关注和对绿色未来的追求。学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竭尽全力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投入人力物力,建设零碳校园,回报收益如何?锦田小学算了一笔“账”。

我国提出的“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规划。今天,我们培养的这代孩子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会亲身参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将成为推动绿色变革的践行者、引领者和见证者。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会忆起校园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谆谆教诲;或许会想起低碳科普馆中介绍的那些曾经濒临灭绝的动物;或许会将“双碳”事业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正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绽放光彩。

(本文图片由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提供)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