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的窄巷——六尺巷。
巷虽窄,但蕴藏其中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走进这条六尺巷。跟随总书记脚步,我们一起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珍贵价值,领略治国理政智慧中的文化基因。
一封书信,成就一条名巷
青砖黛瓦,卵石地面。秋日的阳光,穿过墙外茂密的树叶,在六尺巷巷道留下斑驳光影。
巷口,矗立的太湖石,镌刻着一首打油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让墙诗”作者,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六尺巷之名,正因这人这诗起。
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在其《旧闻随笔》最早记载了这段故事,《桐城县志》也有介绍。
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
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
不料,张英回信中批了一首打油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让出空地;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小巷,六尺宽,几十丈长,人称六尺巷。
“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六尺巷巷道两端,有两块后人所立牌坊,一块,刻着“礼让”;一块,题有“懿德流芳”。据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
今天,行走在桐城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社区楼宇,生动的漫画、“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比比皆是;翻开孩子们的书本,也有六尺巷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一路挖掘,书写老巷新传
现在的六尺巷,其实是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扩建的。
历史上的六尺巷,在战火与拆建中基本拆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政府高度重视。1985年,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此巷已非彼巷,但六尺巷故事里闪耀的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有人感叹居位高者必当修身清廉重家风,有人看到邻里之间的“各退一步”,有人羡慕“文都”桐城的文化积淀,而守护六尺巷文化的桐城治理者们,看到了一个细节——
因为互不相让,张吴两家官司曾打到县衙。县官难以决断,才有了张家人千里修书之事。
为什么县官解不开的邻里矛盾,会因张英的打油诗,“化干戈为玉帛”?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思路。
从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逐步提炼“听、辩、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全市将“和”“让”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六尺巷文化的传承与庚续,更是六尺巷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一个“和”字,尽显大国气度
国之交,亦如邻之交。
300多年前,张英以一己胸襟,换来睦邻友好,留下了“六尺巷智慧”,依托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24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指出“礼之用,和为贵”。随着“和为贵”思想的不断丰盈,“和”成为最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汉字。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民族基因,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
2014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以“和”为题,中国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沟通世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世界和合共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六尺巷文化,也一定还有更多可挖掘、可利用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云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