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观众持续不断的掌声和依依不舍的惜别中,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圆满结束了在澳门的两场演出。虽然只是短暂相遇,但《咏春》凭借奇妙的视觉效果、行云流水的舞台节奏、舞武融合的柔美刚劲圈粉无数。从剧末谢幕到演员返场,此起彼伏的喝彩声让《咏春》感受到了来自澳门的热情。
外国粉丝圆了“咏春梦”
澳门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有大量外国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两天的演出不仅在澳门本地引发广泛关注,还有许多外国《咏春》迷慕名而来。
澳门印度文化协会创办人古维德就是其中之一。在港澳生活了16年的他是一位武术迷,曾多次接触咏春拳,但看舞剧还是头一次。当得知《咏春》在澳门上演时,他约上了来自澳大利亚的朋友莫娜等一同前来。
“我觉得这部舞剧的导演在灯光、戏服和情节的设计上很是考究,比如变换的灯光一会儿将人拉回上世纪90年代,一会又转到当下。衣服的色彩也很有电影的感觉。我为导演点赞!”细心的古维德还仔细记下了上半场灯光的变换次数。演出结束后,他在海报墙前摆出咏春标准招式拍照留念,还一直等到主演常宏基结束工作,拍到合影,圆了自己的“咏春梦”。
出生在印度的古维德(图左)在香港和澳门生活了16年,他是一位武术迷,之前也多次接触过“咏春”,图为古维德和他的武术师父在《咏春》海报墙打卡留念。
和古维德一同来看剧的莫娜说:“这部剧实在是太精彩了,简直超乎想象!动作编排、舞台调度、故事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我希望以后还能再看一遍。”
来自葡萄牙的马里奥在澳门生活了40年,《咏春》是他看过的第一部同名舞剧。“我关注咏春系列元素很多年了,在欧洲还专门报了武术班,在我刚来澳门的时候,也报名参加了澳门的中国武术学校。这部剧我很喜欢,尤其是舞蹈与戏剧的融合,让人大开眼界。”
《咏春》的创造性表达有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咏春》是深圳探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老故事新表达”推动岭南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活力而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看完演出后认为,《咏春》在澳门演出再合适不过了。“澳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基地,多元文化在此交流、对话、融合。《咏春》把叶问的故事和咏春拳的精华挖掘出来,并以舞剧的形式呈现,这是此前没有的,让澳门当地观众眼前一亮。这种创造性的表达也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让外国观众接受。”胡伟星说,“可以说,《咏春》在丰富澳门文化的同时,也更生动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月《咏春》赴港演出将有“彩蛋”
在中场休息的间隙,记者见到了来自香港的音乐家冯嘉兴,“这场演出令人感动。武术跟舞蹈的配合精彩绝伦,配乐更是引人入胜,紧张的节奏、澎湃的情绪,搭配舞美与灯光,体验感绝佳。”
演出结束后,依依不舍的观众们在《咏春》舞台打卡留念。
冯嘉兴告诉记者,11月香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时,《咏春》将再度赴港演出,届时,他将与剧组合作,首次加入现场交响乐演奏。昨晚冯嘉兴就是专程赶来澳门现场观摩,与剧组交流。
他还向记者透露,11月的《咏春》还有一大创新点,那就是由香港著名歌手林子祥演唱主题曲,现已进入录音阶段。“看完今天的演出,我觉得这首主题曲与《咏春》的搭配效果应该会很棒。”冯嘉兴告诉记者。
从深圳到北京、新加坡、香港,伦敦、澳门乃至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历经两百余场打磨的《咏春》是深圳文艺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表达。深圳踏着《咏春》的舞姿,带着鼓舞精神的“能量”和被广泛传颂的“流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飒爽英姿与隽永魅力,让耀眼的武侠文化再度鲜亮起来。期待下一站,《咏春》闪耀巴黎。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桂桐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50
小镇风光
庆㊗️国庆🇨🇳💐
00:24
探访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其外观宇宙飞船造型独特,有着现代感十足的建筑设计。该馆以“数字文明、创新未来”为主题,结合前沿科技与互动体验,成为深圳重要的科技文化地标。#读特小记者#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