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在深圳社会主义学院举办2024年度第四次专题研讨会,3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打造高质量文化强市”开展主题研讨。
市政协副主席、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会长姜建军,市政协党组成员、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林参加会议。
“医药产品可以统一采购,文化产品为什么不能统一采购呢?”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深圳的市场不缺高品质的优秀文化产品,但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文化需求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够完善。“建议借鉴医药统一采购机制,建立面向市场集中统一采购文化产品的机制,实现一次采购,多次享用,这样文化产品整体价格就降下来了。同时建立政府主体生产的文化产品共享融合机制和政府机构与社会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多管齐下,让优质文化产品直达基层。”黄士芳说。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频频在国内外引发热议、强势出圈。这一现象级作品也成为研讨会上多次被提及。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处副处长杨君认为,文艺精品创作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树立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许多外国友人看了《咏春》后,对孕育出这一作品的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咏春》用热度转化为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使深圳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咏春》成为树立城市国际形象、展示城市文化魅力,以及城市营销的重要载体。”杨君还提出,《咏春》是努力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成功实践。这证明了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
“《咏春》是深圳文化输出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海认为,高质量文化强市的文化供给需要本土原创的艺术精品。而本土原创艺术精品必须具有国际性、本土文化性和时代性。他认为,要做好深圳本土原创艺术精品的挖掘,比如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窗口城市,可以挖掘更多本土的“深圳英雄”故事,转化为优秀的文化产品输出去。
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尹昌龙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供给需要实现服务内容、方式、结构、测评、效率、动力和主体七方面的优化。他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供给,最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的内容,并根据服务享受者、服务对象的需求决定供给方式,更加注重便利性。同时,要推动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可持续,必须支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服务主体的多样化。
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王国猛看来,深圳拥有高科技手段、有创新的理念,并且善于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融合出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产品,说明民间创造力是无与伦比的。他表示,要保护和培育这种充满活力的民间创造力,以民间创造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姜建军表示,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要深刻领会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塑造现代城市文明,加快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要立足深圳,围绕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精心选择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见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深圳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打造“深圳文化”独有标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要发挥好平台作用,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组织课题研究等方式,把各方力量的资源和优势凝聚起来,更好服务高质量文化强市打造。
本次研讨会由深圳社会主义学院承办。
编辑 李斌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