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派教育校长说 | 东师附中深圳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宋锐:把名校的种子深植在深圳创新的土壤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2024-08-29 18:12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深派教育校长说 | 东师附中深圳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宋锐:把名校的种子深植在深圳创新的土壤里

“深圳这座城市对人的思想禁锢特别少,它鼓励人们敢想敢做、大胆实践。在这样一座城市,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包括教育,都需要人们打破自己的思维边界,勇于创新。”说这话的时候,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以下简称:东师附中深圳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宋锐来深办学已有3年多。在这一千多个日夜里,东师附中深圳学校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崭新学校,迅速崛起成为“深圳教育界的黑马”。在深圳公民办高中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学校中招排名三年进步20名,今年更是一举进入30大!

有何“点石成金”的秘密?宋锐说,东北师大附中的名校基因,与深圳勇于创新的城市特质相融合,才缔造了独一无二的东师附中深圳学校。

精准施教,为学生架设进步阶梯

再优质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也会结出不同的果实。这条“南橘北枳”的自然规律,在教育界同样适用。初来深圳,在东北师大附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宋锐不得不面对全新的问题——一南一北,教育环境不同、学生现实不同,没有什么成功可以被简单“复制”。

“作为吉林省公办高中的龙头老大,东北师大附中推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但是来了深圳,学苗的起点不一样,再简单套用以往的经验就行不通”,宋锐说,“我们决定把本部的精英教育、精英教学过渡到精细育人、精准教学,就是把教学的全链条整体优化,包括老师的备课、上课、自习、作业、辅导等等环节都实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精准施教。”

以学校每周一次的“大练习”为例,通过模拟考试的方式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学校会将本周学生错误率较为集中的题目,放到下周的教学中去解决,以保证老师们的备课有的放矢。学校还推行跟进式导师制度。每次考试后,各班级都会召开质量分析会,针对这一阶段学业波动学生的薄弱科目,匹配专属导师。在此期间,这些同学的每一次考试成绩都会以详细数据的形式呈现。老师进行深入分析,精准定位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精准学案、精准作业、精准批改、精准辅导……一套“组合拳”下来,东师附中深圳学校在教学上可谓实现了“精耕细作”。

“说起来容易,但我们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要想将这一套方法磨合成大家的共识并真正落到实处,其实需要时间。但我们在深圳建一所新名校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宋锐说,教育不是一件“急火猛烹”的事,“我特别认同东北师大附中提出的‘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我们从不挤压学生的自习时间,并开设了丰富的校本选修课,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切都是基于教育规律且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有“慢工出细活”的耐心与精心,也难怪东师附中深圳学校能交出越来越亮眼的大考成绩单。

精心规划,为学生拓展成才之路

来深圳后,宋锐拓展的不只是思维的边界,更有资源的边界。自称“不善社交”的他主动走访了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深圳高校,链接一切可以链接的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舞台。因为他深知,衡量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只是“赢在高考”,更要“超越高考”。

为了拓展学生的成才之路,东师附中深圳学校构建了三级科学课程,即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普育基础课程、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个育延展课程、面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卓育提升课程。“我们还通过‘双向六进工程’助推科技教育,一方面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大学去、到企业去、到社区去;另一方面是请进来,让科学家进学校、教授、学者进学校、企业家进学校……”,宋锐说,在这样强大的体系支撑下,学校的科技教育突飞猛进,成果丰硕。仅2023—2024学年,学校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竞赛、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教育部白名赛事中累计获奖185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86人次,省级奖项89人次,市级奖项10人次。

除了科技教育,东师附中深圳学校还十分重视体育。三年来,该校学生在深圳市大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夺得女子双打冠军、混合双打第五名;拿到深圳市大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亚军;被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知名体育院校录取;夺得深圳市女子铅球冠军、马术比赛的全国金牌……“女子铅球深圳市冠军黄秋淇同学,我们把她送到了东北师大附中本部,因为东北师大附中是全国唯一由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投掷项目培训基地。结果两个月时间里,她的成绩就突飞猛进!”宋锐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学校会想尽办法为学生铺好路、搭好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精细管理,为学生营造“家”的文化

今年学校的开放日活动上,一对家长引起了宋锐的注意。只见别的家长都在围着老师问东问西,这对家长却在向学生们不断提问。“我感到奇怪,就上前询问,结果家长告诉我,学校好不好,学生才最有发言权!这对家长询问了很多学生,都对学校评价很高,他们说学生的评价最有说服力。”宋锐说,这一幕让自己深深触动,一方面是感叹于家长的睿智清醒,另一方面也是感动于学生们对学校的由衷肯定。

其实,兴办一所新学校,哪有可能“开局即完美”?学生反映食堂不好吃?改!马上去全市评价最好的学校学习!学生们对学校的管理有意见?听!定期的“校长有约”活动,是连接校长和学生的桥梁。连身高较高的同学睡的床铺,学校都细心地进行了调整……脱胎于东北师大附中提出的“尊重的教育”,宋锐结合深圳实际,提出了“家文化”的理念,“深圳的高中多为寄宿制,学生与家长不能经常见面,我们主张用老师的悉心关怀补充家长的陪伴,在校园内给予学生方方面面的爱护。”学校还围绕“家文化”从 寝室生活、食堂就餐、课余生活等维度设计活动教育课程,并且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课程的设计,让“家”不只是文化的精神浸润,更是教育的重要抓手。

正如宋锐所说,学校从管理层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像一家人一样和谐相处、彼此体谅,这样学校才能形成一个正能量的闭环。也只有在这样的土壤里,才能让学生或挺拔成大树,或绽放如鲜花,千姿百态向阳生长,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