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重点推荐丨他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耿雪珽
2024-09-08 10:20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中国文明简史》 [德]卫礼贤 著 杨凯旋 译 商务印书馆 2024年3月版

1899年,被称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的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年)来到中国,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典籍和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进入了卫礼贤的视野。自1902年发表第一篇译作《三字经》开始,卫礼贤在迪德里希斯出版社的支持下陆续完成了《论语》《老子》《庄子》《孟子》《易经》等典籍的翻译工作,他也逐渐走入古老中国的精神世界,完成了成为一名汉学家的身份转化。

作为一名被称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的汉学家,卫礼贤的汉学研究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从最初对中国风土的介绍性文章到诸如《中国心灵》《中国文学》等具有科学性的汉学研究,卫礼贤逐渐建立、完善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中国文明简史》正是这种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1928年,《中国文明简史》作为《中国文学》的姊妹篇由德国布鲁克曼出版社付梓印刷。然而,就学术视野而言,《中国文明简史》毫无疑问是卫礼贤汉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文明简史》全书共有十章。以时序为叙述逻辑,第一章至第四章是对炎黄尧舜至春秋战国的上古中华文明的探索,第五章至第八章全面论述中世纪中国(秦初至唐末)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以及不同信仰在文明发展中的沿革与变迁,至于宋以降的近代中国则在第九、十两章得以展现。其中,元、明、清三代六百余年的文明史统归于第十章内,看似“厚古薄今”的行文并非卫礼贤的无心之失,其匠心巧运容后文详述。此外,本书开篇设有引言,对古代史料加以详析。由此可见,本书立意如高屋之建瓴,不仅是卫礼贤本人长期以来研究中国的振领提纲之作,更是国际汉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佳作。

尽管在《中国文明简史》成书之时,兰克史学已经颇受新史学的挑战,但成长于德国学术界的卫礼贤仍在研究中坚守考证和辨析史料的优秀传统。本书引言部分便是对中国古代史料的集中考辨。卫礼贤将史料分为传统史籍和直接史料,划分的灵感很大程度源于卫氏早期对古籍的翻译工作。卫礼贤所论古籍,不仅包括其最为熟悉的先秦古籍,更包括官修正史、编年体史书以及历代政书。在此基础上,卫礼贤进一步地对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著作进行了评析,在梳理史料的同时,本书在中国古代史学史领域的深度同样颇堪称道。

此外,卫礼贤对实物史料亦具有同样的重视程度。上至长城、石窟等名胜古迹,下至字画、古币等历史文物,其史学价值均在本书中得到阐发。在考古成果井喷式涌现的20世纪初,汉学家们很难忽视出土文物的新进展而有所成就,本书将文明之精神寓于实物,在当时的认识论背景之下足可称之高明。

正如书中所言,“中国的学校以前是传承古老文明的所在,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欧洲化了。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与古老文明失去了联系……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源自于卫礼贤在青岛的交游。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遗老、名儒寓居青岛,如恭亲王溥伟、徐世昌、赵尔巽、劳乃宣等,卫礼贤常与这些饱学之士在其组织的“尊孔文社”中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为之后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卫礼贤为自己所取的表字希圣那样,慕圣追古、尊孔崇儒是其学术的不懈追求。本书的主旨之一在于探求未受欧洲影响的中国文明精神内核。因此,本书第十章在明末清初的戛然而止,并非威廉·许勒所叹潦草停笔之遗憾,在卫礼贤看来,中华文明已经在逐渐融入世界的历程中悄然发生了改变,西学的两次传入逐渐化解、甚至占据了中国本位的文化优势与文明价值。故而,在表达了对乾嘉汉学的称赞后,本书的论述接近尾声也便顺理成章。

卫礼贤被誉为“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始终在学术研究中践行对中西文化的联结。在最初的翻译典籍过程中,便是先由劳乃宣讲解原文,卫礼贤像学生一样做笔记译成德文,而后抛开书本把德文回译成汉语,在劳乃宣的评断和帮助下修改加工、反复推敲。这种工作模式自然形塑了卫礼贤在沟通东西方之间的得心应手,既具有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准确理解,又能以西方的视角加以阐释。

《中国文明简史》在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方面同样不惜着墨。例如,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名阐释冀州地名的象征意义,以及比较中国与日耳曼在封建时代的异同来论述周朝的特殊性,等等。与此同时,本书还有大量插图,以具象的图片佐证抽象的论述。不难想见,当一名欧洲读者阅读此书时,纵使相距万里,亦会对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独到的认识与体悟。

质言之,《中国文明简史》是汉学家卫礼贤在上世纪初学术研究的集中展现。本书聚焦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内在与核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合大量的古籍和史实描绘了几千年间中国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值得称赞的是,本书的翻译工作将卫礼贤沟通东西方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不仅生动地传达出原文对中国文化的翔实描写,还以注释的形式弥补了卫礼贤与读者之间、近代与现代之间在知识结构上的隔膜,使本书在文化层面的价值与意义更加凸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兴东


(作者:耿雪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