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伦理学》 盛可以 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作家盛可以收录于中篇小说集《建筑伦理学》的同名中篇小说,讲述了女作家万紫在故乡老家为老母亲建住房的始末,从筹集资金与兄弟姐妹产生冲突,到开土动工与建筑商产生纠葛,其间的种种纷争,既涉及到现代观念与乡土社会的差异,也横剖出亲缘关系的特殊属性,人性、价值观的冲突碰撞出情绪震撼力,足以让有相似经历的读者感同身受。
建筑,在叙事文本里,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和物理概念,它是人物的生存空间、心理空间的最重要载体,在故事的结构和戏剧情节的展开中,直接指涉人物之间生存空间、资源的相互挤压和侵占,拉动事件和人物关系变化。希区柯克电影《后窗》中男主人公在望远镜后面对邻居生活的窥探,就是一种再典型不过的用空间设定、边界越界引发冲突的叙事模式。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张大民建房的始末,则以本土化的住房难问题,“含泪微笑”的方式,呈现客观的资源匮乏对人物关系的挤压。
《建筑伦理学》以回乡建房作为主事件,来结构情节,承载主题,可谓是“形式即内容”这一美学原理的范本。从建房一事启动,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亲缘关系中资源和财产权的剧烈变动和碰撞,拉动情节冲突和人物关系变化顺理成章。
除了“亲缘关系”这一重要主题,《建筑伦理学》还触及了一个热点议题,即都市白领的“原乡”思潮。“原乡”,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是一个极富中国情味的创作母题,说是一个格外深刻的文化基因也不为过。盖因所谓故乡,在中国人的人生轨迹和情感符码中,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生存之地,心理意义上的成长之地,同时还是纵横四海的闯荡之旅中可堪回望、提供情感支援的心灵栖息地,更是历经世事之后,灵魂的皈依之地。关于此,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口口相传的表达,“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而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阐释,“原乡”这份独特的情思,对于中国人而言,代表着人类一个核心的心理需求指向:归属感。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现代社会中人工智能、短视频等精神快消品,许多新事物在社会生活中如同烟花一般绚丽登场又迅速寂灭,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之快,令人眼花缭乱。那么,诸如“原乡”这种传统中国的价值归属、情感方式又将何去何从?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许多有志青年从乡村、小镇走出来,闯荡到大都市实现梦想。十数年间过去,当年的年轻人不知不觉人近中年,本就作为共同文化基因潜伏着的“原乡”情结,此时外化显化成为一股“原乡”思潮,回乡创业、回乡定居,形成为社会行为的一个浪潮,这两年《去有风的地方》《故乡,别来无恙》等备受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都是这一思潮的艺术呈现,而盛可以的《建筑伦理学》,也可视为是这一思潮中的文学成果。
如果说传统的“原乡”“返乡”“思乡”主题作品,总带有牧歌风味的情感滤镜,总带有对灵魂皈依处的礼赞,缠绵婉转的温情脉脉,《建筑伦理学》则更为现实与犀利,盛可以有意去除情感滤镜,呈现出一些人“原乡”情结的窘境困境与价值失落。当然,故事中最感人的还是作家主人公与亲人之间斩不断理还乱的情丝情愫,以及家人之间复杂又结实的爱与牵挂。作为与冷峻写实辉映的温暖复调,盛可以的“建筑伦理学”如同一首冷暖交织的交响乐,让人观之感动又心生共鸣。
延伸阅读
《别人家的西瓜更甜》
盛可以 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本书是作家盛可以的散文书画集,作者用“简短文字+童趣画作”的方式忆人、状物、记事,传递湖南乡下遥远童年的味道和记忆,也不乏去乡多年后对故乡变化的感悟审视,不露痕迹地勾勒出当代很多漂泊他乡者精神和心灵的成长轨迹。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