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现任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他潜心钢结构技术攻关与研发和标准编制与审查,推动中国钢结构建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贡献行业力量;他注重立德树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理论扎实、精通实务的科技人才,打造出多个钢结构领域的顶尖团队。
陈振明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钢结构行业突出贡献专家,累计获得省部级奖励40余项。
推动中国钢结构建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陈振明于1998年毕业以来,扎根钢结构工程科研一线25年,深入项目基层解决工程中的具体技术重难问题,破解过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将中建钢构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复杂钢结构建造、装配式建筑、强风区金属屋面、城市建筑拆改等技术研究,陈振明领衔主持或参与国家“十四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研发课题20余项,主参编《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2012、《钢结构工程深化设计标准》T/CECS 606-2019等标准44项,审查标准10项,授权专利76项(PCT7项),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论文42篇(SCI11篇),出版著作9部。
依托陈振明领衔的研究成果,中建钢构建成了国内首条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促进了钢结构制造智能化的科技革新,为众多处于观望状态的企业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钢结构行业更快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陈振明围绕先进高性能结构与符合材料和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
陈振明同时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钢结构协会会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副会长、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
促成企业钢结构建造水平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
作为一名钢结构大师,陈振明拥有丰富的钢结构设计施工经验,曾参与澳门观光塔、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贵阳奥体中心、科威特 NBK 国民银行、阿布扎比国际机场航站楼、天津 117 大厦等数十个重大项目的建设。
在深圳市三医院应急院区、香港河套应急医院项目、深港跨境货物运输集中接驳点项目、深圳应急酒店项目等工程建设中,陈振明带领团队解决了快速建造中的设计、施工等关键技术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以推进中国建筑钢结构综合竞争力提升为目标,陈振明负责组建了中国建筑钢结构领域第一个检测中心——“中钢检测中心”,成立了第一个钢结构设计院“中建钢构设计研究院”,还组建了“中建钢构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建钢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建设了中建钢构第一个制作工厂“江苏厂”。
目前,中建钢构全面形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检测”全产业链和创新链。中建钢构获批国家住建部“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获批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3年获批列入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全国共200家)。经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评审,企业连续十一年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
致力打造钢结构科技创新一流人才和顶尖团队
陈振明立德树人,时刻谋划企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两年,他引入深圳全职工作境外博士3名、国内博士8名,团队专职研发人员已达到50余人。
陈振明还牵头搭建了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广东省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示范基地、广东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应用平台。成果研发以来,累计培养高端先进设备操作工1000余人、核心技术骨干760名。
作为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企业科技领军人才,陈振明带领团队勇于创新,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钢结构理论、设计及建造等前沿技术知识储备、科研基础良好的科技人才。他的团队已形成以行业专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为主导,以高级工程师为支撑,以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科研团队。
围绕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陈振明的团队牵头规划建设了国内首条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培养先进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研发人员近百名、智能制造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千余名,完善了建筑钢结构领域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链。与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建立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平台,也兼职高校教授和博士导师,极大促进了高校、企业技术力量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钢结构领域高端技术人才的孵化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推动钢结构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