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古灶,500年窑火不断,“佛山制造”,同样源远流长。
佛山市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市,工业规模居全国第四,城市工业占比接近六成,成就了“有家就有佛山造”的美誉,也铸就了佛山“中国品牌之都”的坚实根基。佛山生产了全球25%的电饭煲、33%的抽油烟机、43%的热水器、48%的微波炉,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铝型材加工基地、冰箱生产基地、空调生产基地。
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智能工厂运营决策中心。
2024年1月1日,佛山市委办公室、佛山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布1号文件《佛山市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高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市,“佛山制造”正在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截至2024年3月,佛山市超60%的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佛山制造”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从佛山制造跨入佛山智造”,这是记者在采访期间听到受访者提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有行动,也有成效——这座工业大市拥有约10万家工业制造类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000家,目前已有40%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平均生产效率提升了16.5%,生产成本降低了17.3%。
记者来到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8K+5G+AI实验室,沉浸式感受了一番智能制造工厂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全流程:传统的数字化机床变成一个个独立工作间,智能AGV小车在接到订单指令后自动出动,取料、送料、上料、生产、物流,生产线空无一人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佛山海创大族工业机器人智造城。
工业富联是富士康数字化转型的先锋。2020年底,佛山市政府与工业富联达成战略合作,按照“政府支持、国资撬动、市场主导”的运作模式,打造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项目落户在三龙湾南海片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依托“灯塔工厂”,着力建设一批灯塔工厂、标杆级智能工厂等数字化转型的标杆集群,助力推动佛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其中,就包括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实验室和8K+5G+AI实验室,其目的是使之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核心技术、 培育装备制造业创新企业。
佛山智造谷灯塔工厂是集生产、教学、体验、科普、科研于一体的创新示范基地,包含 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展示厅、灯塔工厂示范线、8K+5G+AI 实验室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中控中心、智能立体仓储。主要经营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业务项目。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工业富联掌握了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核心内容——以智能制造材料、工具、装备为代表的“三硬”,以及包括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在内的“三软”。“我们把这些硬的技术、软的技术结合起来,就形成‘灯塔工厂’的整个技术体系。”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副总经理何林炳说,工业富联为佛山企业在家门口提供转型支持,希望能够在佛山助力本地的一些龙头企业,从而打造几座“灯塔工厂”。
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为佛山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佛山制造业搭建起高端资源对接平台。在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是提供指导性范例的“引领者”,代表数字化制造的世界最高水平。随着富士康的数字化转型,工业富联建立起了一套培育“灯塔工厂”先进模式,“灯塔工厂”的标杆示范价值和规模化复制能力十分明显,发挥“灯塔工厂”示范效益,有助于为佛山广大制造业企业指明转型升级方向和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佛山市和阳精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工业富联探索赋能“腰部企业”数智转型的典型案例,和阳精密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发动机配件等产品的精密金属制造企业,曾因产值增大、成本难降、信息孤岛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于是企业联手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有限公司打造全新的标杆数字化车间。如今,车间两班29人减到5人,产能提升了130%,成本大幅度降低。
2023年,《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2021-2025年)》等文件相继出台,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看着机器人忙碌地挥舞着机械臂,记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机器人将从佛山出发,陆续前往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制造业工厂“上班”。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耐高温黑科技来自顺德
今年6月30日开通运营的深中通道,每逢周末都迎来滚滚车流。
其中,全长6公里的深中海底隧道内有一项“黑科技”——隧道顶端框架上的构件都穿上了一件耐高温的“超级防火衣”,一片薄薄的隔热气凝胶就能够有效保护隧道顶端的钢结构框架。
来到顺德杏坛高新区的广东奇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亲身测试了这款高性能隔热气凝胶材料的隔热性能:用手抵住一片气凝胶复合材料,隔热材料的另一面是吐着火焰的炙烤喷火枪!神奇的是,手只感觉到微微发热,完全没有发烫的感觉。“这款材料能挡住上千度的高温。”广东奇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奇西介绍说,别看隔热气凝胶复合材料仅有1厘米左右的厚度,但具有很强隔热性能。
深中海底隧道天花顶部采用的是钢混结构,隧道四壁和天花板大部分位置都能够用防火板进行防火隔热,但部分钢架从隧道天花板延伸下来作为吊挂设备,无法被防火板所覆盖,如何对这些“外露”的钢架做防火隔热当时成为一大难题。蒋奇西表示,2022年,深中通道设计方看中了奇雄新材料研发的航天级防火隔热气凝胶复合材料,决定将方案交由公司研制。要通过“超级工程”的考验并不容易,企业前后经历了三次测试、优化,历时半年,才在2023年1月最终取得实验成功,材料的各项指标满足深中通道的技术要求。2024年3月完成交货,保障深中通道在6月底顺利开通。
“在深中海底隧道中使用这种材料,是为了应对一些极端情况。”蒋奇西说,万一隧道内发生多台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事故,隔热层被烧的一面温度能够达到1200摄氏度,但隔热层的背面能保持在200到300摄氏度之间。很好地保护了海底隧道天花顶上的钢结构框架,避免钢框架因上千度高温长时间的烧烤而软化坍塌。
“能够作为‘超级工程’的参与者,我们感到十分骄傲。”蒋奇西表示,企业将继续深耕新材料研发创新,比如研制防晒隔热效果更好的新能源汽车天幕、更轻便的消防救援工作服等等,将先进材料应用到更广泛领域。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
楼上楼下就是“上下游”产业链
在宽敞的测试车间里,数十台机器人在自主完成测试,每台机器人旁边都记录着工人巡检的数据和状况……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园区呈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佛山目前正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市已有五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为机器人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是佛山顺德区“中国机器人小镇”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典型的“上下楼即上下游”生态型园区。机器人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完备的供应链以及庞大的应用市场,逐渐形成了“丛林式”的产业生态群落,成为了国内机器人产业重要的一极。“在我们园区基本上把上、下游的要素聚齐了,可以说,园区内就走一圈,基本上一个机器人就能生产出来。”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总经理李凯介绍说。
“大族机器人第一代产品是6轴机器人,现在大族已经研发出了全球先进的第二代7轴智能协作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是业界认同的目前国际上协作机器人技术领先的一款产品。”据介绍,这款机器人将可以运用在很多领域,甚至包括教学、医疗领域,以及更加精密的生产流程如半导体电子元件,协作机器人跟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其智能化程度很高,可以语音识别,可以指挥它工作,所以其应用范围更广。李凯表示,园区由大族机器人全球总部基地领衔,并孵化欧洲顶尖研发团队的尖端研发成果,实现机器人所有核心技术、全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直接带动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以协作机器人为核心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集群,为顺德区打造面向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提供强力支撑。
从2020年11月拍地、2022年6月首期交付、入驻企业相继开业投产,到如今园区各大企业如火如荼研发生产的欣欣向荣场景,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用“顺德速度”交出了一份理想的成绩单:园区签约企业156家,已投产企业超120家,整体以机器人、智能装备与智能智造为主,全部建成后预计总产值达100亿元,年税收贡献超2亿元,预计可提供5000个本地就业岗位,吸引高端人才近千人,园区目前已引进佛山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佛山市顺德区创新创业团队各一项。
跨境电商组合港“佛山南海—深圳盐田”:
企业“家门口”享大湾区一体化红利
下午5点,佛山南海国际货柜码头三山港内,港务工人们结束了一日的辛劳,排着队从一排排货柜旁返回生活区。
三山港这里,是南海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与兄弟公司盐田国际联合推出的“佛山南海—深圳盐田”组合港所在地,跨境电商组合港快线模式,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境电商组合港快线。
作为盐田港在佛山市开通的第一个组合港,“佛山南海-深圳盐田”组合港以深圳盐田港为枢纽港、佛山内河码头(三山港)为支线港,货物在其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形成有机结合的港口网络。组合港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实现货物通关本地化:货物抵达三山港后在当地报关,等同于在盐田港报关,全程只需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度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流效率,缩短物流时间,佛山企业在“家门口”就可进一步享受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红利。
南海-深圳组合港快线。
南海胜通捷成家居业务主管告诉记者,在“佛山南海-深圳盐田”组合港模式下,货物交到三山港等同交到盐田港,备货、装货时间更加充裕。“以前企业要提前联系集装箱及运输企业,通过陆路将载有货物的集装箱运至盐田港后再报关,最后才能装上国际班轮运往目标市场,现在一趟的运输时间节省了12个小时以上。”而在物流成本方面,水路运输叠加码头配套仓储服务,相对陆路运输每个货柜可节省200到400元,下降幅度20%。三山港码头商务部经理陈永杰介绍说,该模式还能有效避免以往陆海联运模式带来的交通拥堵赶不上船期等不确定性,帮助企业提升生产计划性和调配精准度。
专家点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钟韵:
科技创新是制胜法宝
工业是佛山的优势产业部门,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展现经济效益,此时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佛山保持制造业强市显得尤为重要。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钟韵认为,从“佛山制造”迈入“佛山智造”的转型期,要坚定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全力支持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
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广东首个“工业3万亿”地级市,成功晋级“中国工业第四城”。“可以说,站在新的起点,佛山正全力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高质量支撑制造业当家。”钟韵强调,制造业是佛山发展的底色,科技创新则是佛山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制胜法宝。近年来,佛山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向上向新”,其中的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无疑是最耀眼的一笔。
近年来佛山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创平台支撑,细化企业梯次培育,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科技赋能制造业当家取得了长足进步。“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是推动佛山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路径。”钟韵表示,科技创新只有应用到产业中,才能形成新的动能支撑佛山制造业当家。据了解,2024年上半年,佛山全市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定在50%以上,全市6543家规上企业已实施数改智转,占比超64%。钟韵对佛山寄予厚望,展望佛山能够更加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制造,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落地一批可推广的应用示范标杆。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