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吸引力:2025高校新生与深圳的双向奔赴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13: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5年高校本科录取尘埃落定,一批怀揣梦想的青年即将跨越山海而来,用青春选择为深圳高等教育投下信任票。无论是“深思熟虑后的义无反顾”,还是早早下定决心的“一往情深”,深圳对青年们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

直通国家实验室的“破界”体验

毕业于顺德一中的欧阳泽鸿是今年深圳理工大学的新生,对他而言,深理工的吸引力远超一纸文凭,其独特的科研实践模式如磁石般牢牢吸引了他——每周五深入实验室,周五-周日连续三天现场研学。“这里打破了课上课下的界限,更打通了学习内容与研究问题的壁垒。”他兴奋地说。

据了解,深理工本科生年均进入实验室时间超100天,其导师接触密度甚至媲美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更令欧阳泽鸿倾心的是学校给学生配备的“学术导师+生涯导师”闭环支持机制,以及顶尖学者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的学术氛围。“学校里的大咖跟学生没有距离,经常一起交流。而且大一就可以跟随导师投入课题研究,简直太棒了。”他由衷赞叹。

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同样令欧阳泽鸿着迷。深理工计算机专业非囿于传统,而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紧贴时代脉搏,学科交叉融合,学习既广且深。”

产业沃土与国际视野的双重引力

贵州遵义四中毕业生的李思悦以659分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工科试验班录取,深圳的“产业吸引力”是她选择深圳校区的关键因素。“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开放包容的精神,实力雄厚的产业,大厂云集,就业前景广阔。”她计划在大学扎实学习一年基础课后,于大二选定专业方向,在大三参与实践项目。

对福建师大附中的考生苏祈骁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无与伦比的国际范儿征服了他。曾两年摘得福建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一等奖的他,看中了港中大(深圳)全英文授课与国际顶尖师资阵容带来的全球视野。“老师是国际知名教授或行业翘楚,这正是我想要的。”目前,港中大(深圳)与140多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250个,在校学生中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超60%。

虽错过了该校综合评价考试,但港中大(深圳)老师主动来电邀约,一句“可通过普通批次圆梦”给了他定心丸。高考结束后苏祈骁来到学校参观,完善的实验室和专业条件让他彻底倾心。在苏祈骁看来,深圳这座“追梦之城”的开放姿态与前沿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尖端科研、洞察国际动向的绝佳舞台。

自由探索与多元发展的“青春试验场”

来自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的梁孟泽以656分考入南方科技大学。自小怀揣科研梦的他,早已瞄准这所锐意创新的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考结束后,梁孟泽特意梳理了南科大建校15年来投档线的跃升轨迹,他发现“这所学校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学科交叉程度、本科生参与科研比例和深度,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更灵活。比如南科大,注重科研与实验相结合,鼓励本科生全程参与导师科研,大一先听课,大二定专业,这种学术自由我很向往。”梁孟泽说。同时,该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高竞争力亦是他填报志愿的重要考虑因素。

除了学业,南科大丰富的社团生活同样点燃了他对大学生活的向往。“社团种类丰富且多由学生自发设立,这种多元化发展适合我。”博弈社与考古社团已列入了梁孟泽的兴趣清单。

人未至,心已远。开学前,梁孟泽已加入多个新生群“打探消息”,还关注了深圳本地生活类公众号,搜寻校园周边美食,迫不及待地拥抱即将到来的南科大之旅。

大一新生们对科研高峰的向往,对国际视野的渴求,对创新土壤的追寻,汇聚成了选择深圳高校的义无反顾。未来,实验室的灯光会照亮他们探索科学的边界,国际化的课堂会为他们推开认知的窗口,青春梦想将在这里不断生长。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