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随手拍”,龙岗南湾有一群热心肠的骑侠客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文/图
2024-08-23 21: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骑手参与基层治理

“一大堆碎玻璃几个小时没人管,我刚压过去了,刹车没来得及。”“拆楼都不洒水也没围起来。”这是龙岗南湾的一群热心骑手隔三岔五发在社区微信群里的留言,同时会附上随手拍照片或小视频。社区社工看到后,又将情况反馈到街道的相关部门。

8月18日,骑手黄钟随手拍反映社区路面的安全隐患。

“我们社区去年成立暖蜂驿站后,就积极发动骑手参与基层治理,同时社区也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帮助,他们很热心很给力,很多问题都是他们第一时间发现的,也及时得到了处理。”南新社区社工刘志慈说。8月20日,记者通过社工联系上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的3名骑手代表,面对面采访了他们的故事。

布沙路玉玲花园门口的暖蜂驿站,驿站可供骑手扫码进站休息,配置有免费的冷冻饮品和急救药品等。

骑手随手拍,让社区隐患及时排除

“钟哥是我们骑手中随手拍最积极的骑手之一,最近一段每隔几天都会在群里拍照反馈问题。”社工刘志慈提到的钟哥,全名黄钟。在线上骑手群,他是最活跃的一个,而线下见到他时,他说话不紧不慢,音量不大,感觉有点腼腆。

“随手拍这些,我看到了就会反映,有些能得到及时处理,也有一些还没解决。”黄钟说,最近反映的两件事都有了反馈,一次是看到有小区附近行道树的树枝过矮,容易碰到骑行市民的眼睛,“这个处理得最快,第二天树枝就修剪了。”还有一次是他途经一个科技园时,发现拆迁工地扬尘太大,“我们骑手路过顶多一两分钟,但旁边的居民肯定受不了。”他反馈到群里后,没多久相关部门就给他打来电话,告知社区约谈了施工单位,“那片工业区现在还在拆,不过现在已经有洒水除尘措施了。”

另一位老骑手公大哥,今年41岁,做快递已有17年。他说遇到最多的是路面破损、下水道井盖和栏杆损坏,“有一次看到路上的护栏断了半截,还有人被扎伤了,当时就拍了反映。”

路见危难,骑手都是热心肠

不单看见扬尘污染、路面坑洼不平这些会拍照反映,遇到别人有危急状况,热心的骑手也会伸手帮忙。公大哥说,有次上门送快递时帮人灭过火,“是一位60多岁的阿姨做饭时,锅烧糊了,把厨房引燃了,我是送旁边一家,看到她家冒烟,就拿了灭火器帮她灭了。”

还有一次下雨天,他途经南岭村一处斜坡时,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大爷因为刹车刹得急,撞到了路上的栏杆上。“我看见他头撞破流血了,他感觉没事要走,我说得去医院检查包扎下,就用收件的三轮车把他送到了医院,还帮他挂了号。”

95后的詹少灼,是位外向开朗的朴朴骑手,微胖,壮实。他说遇到社区有安全隐患发出来是应该的,骑手之间相互帮助也是常有的事。“在沙湾关口那边,有个骑手送单时不知怎么就摔倒了,我当时就在他后面,我停下来问他要不要报警,还好不是很严重。”

理解和尊重最宽骑手心

除了最年长的公大哥,黄钟和詹少灼也是工作超3年的老骑手。“我们这行比较辛苦,靠体力,流动性很大,很多年轻人干了两三个月就会换工作,能做到一年以上的就算比较长的。”詹少灼说他两年前差一点也离职了,是店长找他谈话,让再锻炼提升下,他才留了下来,现在是配送店的组长。

骑手黄钟。

“我跑单最多的一次是元宵节,一天跑了152单。”詹少灼说,当了组长后,因为要在店里处理骑手送单时遇到的问题,每天跑30多单。“前几天社区组织我们骑手看了《逆行人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骑手冲击单王时,他老婆为他打鼓加油的场景。”

8月20日,在南新社区暖蜂驿站,三位骑手公大哥、詹少灼、黄钟(从左到右),社区社工送了他们随手礼。

黄钟是大学毕业,学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在做骑手前,在工厂待了十余年。“干骑手比在工厂累一点,工资高一点,不过时间相对自由。”目前他跑晚班,每天一般跑五六十单。他说,对工作来说,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并尊重骑手;对个人生活而言,他希望有个家。

乐于助人的公大哥,在采访当天还捡到一部手机,并联系失主归还了。目前他一家人都在深圳,小孩还在读书,但未买房落户。他希望骑手行业能少些内卷,社会也更多关注和理解快递员、外卖员。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何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