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社科成果 | 深化特色高中建设 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叶文梓
2024-08-20 09: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已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高中

提 要

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其使命不仅是要为大学培养预科人才,更重要的是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面向未来,深圳高中教育要实现优质特色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自1980年至今,深圳高中教育从弱到强,逐渐形成了优质的城市高中教育体系。2023年,深圳有普通高中139所,其中公办普高89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27所,在校生12.67万人。早在1994年深圳就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为城市民生幸福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圳已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高中,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市高级中学等,在省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深圳公办学校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高,各类功能室和智能化设备设施先进。在高考升学率、高中生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创新竞赛和艺术竞赛等方面,深圳都有亮眼成绩。

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其使命不仅是要为大学培养预科人才,更重要的是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面向未来,深圳高中教育要实现优质特色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确立新目标:

引领高中学生创新成长

社会转型发展亟须确立高中教育新目标。未来社会是一个创新社会,创新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不再是指向少数优秀学生的,而是指向每个学生的。人人都有创新天赋,只不过有差异性:一是创新天赋所表现的领域不一样;二是创新天赋的高低水平不一样;三是每个人创新天赋实现的路径不一样。引领学生创新成长,就是要发现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新天赋,用适合的方式把其创新天赋激发出来,成为各不相同的创新人才。

建立新秩序:

探索高中教育普职融通发展路径

以雷霆之力整治高中教育不正之风。坚决打击初中点招和各种形式的签约生;禁止义务教育入学“掐尖招生”;不断优化自主招生政策,限制特权招生;制定违规招生处置办法,形成稳定、规范、持续的办学秩序,引导校长把心思从抢生源回归到办学上。

试办走读制高中。结合社区实际,开展走读制高中办学试验,打破高中大规模办学的固有方式,探索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新路径。

办好综合高中。淡化普职比例,突出中职特色。按照“普职融通、中高职贯通、升学就业创业并重”的发展思路,办好综合高中,探索高中教育普职融通发展新路径。

构建新格局:

推进普通高中分类发展

明确普通高中分类的类型和标准。建议把全市普通高中分为卓越高中、科技高中、学术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国际高中、综合高中等不同类型,研究制定各种类型高中的学校建设、配置、师资等各类标准。

按分类发展思路新建普通高中。今后新建普通高中,先确定办学类型,再根据办学类型设计校园、建设功能室、配置设备设施、招聘校长和教师、设置课程等,把新建普通高中建设成为各不相同的特色高中。同时,稳步推进存量普通高中的类型化发展。

建设“四+N”所卓越高中。卓越高中就是根据新高考政策,能够把“3+1+2”选课组合基本开齐的顶尖高中。加快把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市高级中学建设成为卓越高中,在此基础上,再在各区建设几所区属卓越高中。

深化分类招生等配套改革。把现有分层招生录取调整为根据高中办学类型实行分类招生,建立与普通高中分类发展相适应的分类招生新制度,以免出现“艺术高中不艺术”“美术高中不美术”的招生困境。

形成新方式:

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

全面推进“做中学”。推动高中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开设“学习方法论”课程,强化高中生自主学习。常态化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推进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

培育线上自主学习新形态。建设全市共享的线上学习平台,开发个性化学习数字资源,探索居家学习、混龄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学习新形态。

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在图书馆、书城、科技馆、博物馆、社区等场所,统筹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形成覆盖全市、遍布社区、功能齐全、智能个性的未来学习中心体系,把深圳建设成为一所开放的大学校。

培育新队伍:

从“能者为师”走向“觉者为师”

全力为教师减负。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审核机制与白名单制度;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检查与考核项目清单制度;多渠道解决课后延时服务;大力推进“数字减负”,减少教师事务性工作。

培育时代“大先生”和教育家。建设教师国内国外培训基地;构建教研员制度化培训制度;策划教师培训重大项目,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建设“大先生”和教育家成长的平台与机制。

为教师过上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爱,从自我发展、专业发展、社会性发展三个层面启迪教师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引导教师坚持物质生活的朴素性、精神生活的自觉性、教育生活的创新性,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为教师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本文是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为SZ2020B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发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吴德群

(作者:叶文梓)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