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 | 人文天地·新阅读

王昌林
2024-08-19 09: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 王昌林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结原因。回顾历史,200多年来,在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一次次飞跃,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经济版图、国家力量对比格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呈现深度交叉、融合创新、群体突破的发展态势,正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从国内来看,随着人口结构、资本形成、资源禀赋等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用新的生产力取代和改造原有的传统生产力,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它由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的重大突破驱动,但也不能简单等同于科技,把“因变量”等同于“自变量”;它主要表现为具有颠覆性影响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但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发展新兴产业,忽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它需要我们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但也不能“雾里看花”,要明确战略目标、主攻方向、路径选择和关键举措,应有比较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企业是主体,产业是载体,体制是保障。需要遵循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初创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教育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市场准入与监管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让科研人员和创业者敢创,让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充分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内生动力、活力和创造力。

每一个经济时代都有其生产力的标志,每一次生产力的跃迁都会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在生产力变革浪潮中都面临战略抉择。

为深入学习领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努力进行体系化、学理化、专业化、大众化的阐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汇集30多位专家学者,系统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深化新质生产力问题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

(作者:王昌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