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州茶酒楼的“文夫雅宴”。 (图片:姑苏晚报记者 葛皓珺)
上周与朋友去苏州参加老苏州茶酒楼重新开张庆典,门口一溜摆开的大花篮,我希望陆文夫先生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
对,这个茶酒楼的创始人就是著名作家陆文夫。据原苏州市烹饪协会会长、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陆文夫生前好友华永根老师回忆,陆文夫在上世纪50年代末在农村,插秧割稻挑大糞挖河泥累到散架脱皮,只好七转八兜买瓶辣喉咙的土制烧酒,一瓶入肠,舒筋活血,百愁皆消。华老师说:“一只鸡脚爪、一块豆腐干,他就可以吃一顿老酒了。”
1983年,他的中篇小说《美食家》震烁文坛,将苏州人口中的“馋佬坯”“吃食赖皮”改称为“美食家”,呼唤人性的回归,为追求雅致生活的国人正名。
今天我因盘桓于镬鼎、以砚边余墨研究中国饮食文化而被大家称为美食家,其实也是沐了陆先生的恩泽。
话说1995年,十全街改造,在南园宾馆对面有一处沿街面房子,被苏州市文联接管,陆文夫就与某单位合作,借了这方宝地开起一家茶酒楼。他的初心是烧好苏州菜,传承苏州文化,把苏州民间食物的味道还原、荟萃在这里。
茶酒楼除了散席也有几间包房,包房名称都是陆文夫取的,其中有一间叫“灶屋间”,里面还复原了一只柴灶。陆文夫身为作协领导,会议比较多,还要写小说,当然不可能“春日独当垆”,遂令他女儿陆锦担任店长,用经营所得补贴他创办的《苏州杂志》。
茶酒楼定位明确,面向大众,提供老苏州风味的家常菜。他还请来苏州餐饮界名厨出任顾问,要求他们每人至少传授一道苏帮名菜给年轻厨师。
就这样,茶酒楼一炮打响,生意火爆,门庭若市。与之一街之隔的南园宾馆规模很大,附设餐厅,但住店客人偏喜过街而食,以至包房要提前半个月预定。茶酒楼就此成为苏州美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外省作家访问苏州,去茶酒楼吃盏茶、喝壶酒,几乎成了保留节目。可以想见,不少稿子就是在这里拍定的。
然而,彩云易散琉璃脆,陆锦因病去世,对陆文夫的精神打击非常大,数年后也辞别了鲜花着锦的世界。如此,茶酒楼的经营陷入困境,每况愈下,后来由业界中人挺身接棒,励精图治,病梅开花。
遗憾的是前几年租约到期,茶酒楼无可奈何地进入休克状态。去年,经过苏州市有关部门的拍板和协调,由苏州新梅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跨前接盘,经过半年多的重构与装修,老店新开。
我们走进茶酒楼,在墙上看到了陆文夫的照片,还有他为茶酒楼拟定的“广告词”:“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坐下后,我们叫了一壶碧螺春红茶,冷菜有吴地油爆虾、虾籽白鱼、八宝炒酱、虾卤葱油鸡。热菜有鸡头米虾仁、响油鳝糊、松鼠鲑鱼、蜜汁火方以及芹菜香干、白果红菱。鸡头米和河虾仁都是新剥的,红菱也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吃在嘴里松脆而有弹性,本味清新洁雅。蜜汁火方尤其精彩,三蒸三滗,不脱其形,两边配了酥而不烂的蜜枣,不腻不柴,丰腴饫美,是我在近30年里吃到的最好的一款!
汤品是金银蹄炖草鸡鸽蛋,是炖了200年的老苏州风味,咸蹄髈加鲜蹄髈再加一只草母鸡,汤清味厚,不见油花,鸽蛋虽然是龙套角色,却也晶莹剔透,气度不让台柱,我一口气喝了三小碗。
看看周围,真是座无虚席,每张桌子都是三五人的小酌,脸上写着知足常乐的表情。
服务员告诉我,他家24小时不关门,一早来吃头汤面的食客颇多,午市夜市之后,深宵还有酒吧,下午转身为“笃笃笃”的糖粥铺,一碗红白对镶的糖粥,配一笼玫瑰酿馅的园林大方糕,不够?还有蟹壳黄、粢毛团、松花饼、薄荷糕、炒肉团子、咸猪油糕、东山雪饺等20多种可供选择。桃花柳绿,莺歌燕舞,小船从窗前滑过,楼下有评弹开篇《莺莺操琴》款款传来,这日子不要太松弛噢。
去苏州,一定要去老苏州茶酒楼喝壶茶、吃碗糖粥、品几只苏州家常菜。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