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主办,香港艺术发展局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梁学彬策划的展览“过化存神”于8月2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本次展期共汇聚陈育强、徐沛之、麦影彤二、苏庆强、蛙王及蛙后5位/组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合作”的作品,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以其动态生成的潜力拓展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该展主题取自杰克·丹恩和加德纳·多佐伊斯所编辑的科幻故事选集。该书收录了1960年至2004年间出版的文本,展望未来超智能系统进步至人类无法触及的高度,对文明掀起一场变革。计算机科学家兼未来学家雷蒙·库兹维尔甚至预测,计算机智能将在2045年超越人类,在各个领域实现人类目前无法想象或预料的突破。
在当下的语境,“奇点”的概念不再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而是正在变为现实。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惊人,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挑战传统标准:颠覆了工作的性质、安全性和人类认知。随着数字化渗透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艺术自然也无可避免受到影响。层出不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与 Midjourney等,都引发了学界与公众对艺术的思考,也激起了人工智能是否能代替艺术家的讨论。无论立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处于新一轮艺术革新的浪潮之中。
本次展览从纲领、策展陈述到艺术作品几乎都是由人工智能协助完成。策展人梁学彬汇聚了数位在各自领域有着杰出成就的艺术家。长达多个月的工作坊及与人工智能顾问的合作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循着不同路径,在艺术家现有的创作基础上突破界限。
陈育强从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主题——宇宙和烘焙出发。通过人工智能处理截取的网络图像生成一段论述性的影像。徐沛之从中国古代绘画师法传统的路径出发,重新设想人工智能如何学习传统水墨画家的技巧并生成图像,展开一场两者创作能力之间的“对决”。蛙王及蛙后的作品“蛙智能托邦2024”借人工智能分析蛙王的涂鸦和书法作品,学习其独特风格、构图和笔法细节,协助艺术家再创作。麦影彤二则是利用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将自己的面孔融入各类虚构场景,以创作者和创作主题的双重角色探究身份的复杂性。艺术家苏庆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自己现有作品的风格,重新帮助摄影捕捉影像的心态、情绪和神髓,从而去探索影像的深层意义。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9月1日。人工智能与艺术之间能产生怎样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留给观众在展览中探索,找到自己的独特答案。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