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级500多人里,她综合排名第四,平均学分绩始终排名前1.5%。她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学业一等奖学金,曾获赛维时代计算之星奖学金。说起她,大部分人的初印象便是“学霸”。
在计算机的世界里,编程是“0”与“1”的交替。而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宗晴来说,计算机是她探索世界的一项工具——在无数个“0”与“1”中,用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创造出无限可能。
宗晴
用爱和“AI”建起“桃花元”
在宗晴的简历里,有着不少“首个”和“第一”。
深圳校区首位获得HKPFS(香港特区政府奖学金)的本科生;和小伙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最佳创新奖,代表深圳校区首次获该荣誉;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国际赛事中,模型效果超越了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知名研究机构,排名第一……
宗晴坦言自己有点“卷”。在开启大学生活之前,她已经对四年的学习有了清晰的规划:大一努力刷新成绩排名,大二进实验室发力学科竞赛与创新研究,大三申请硕博offer,大四完成毕业设计……四年如一日的努力,换来了简历上诸多的“首次”和“第一”,但宗晴却笑着说:这就是哈工大人一以贯之的“规格”呀。
2021年,宗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团队用AI一点点呈现乡村的绿色田野、蜿蜒小河、原生态农产品等等,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了解乡村风貌、“下单”乡村产品。这项“技术流”满满,又非常接地气的项目收获了广泛认可,最终从全国13万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排名第9。宗晴和小伙伴们为这个项目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桃花元。
宗晴参与打造的“桃花元”。
从“桃花元”开始,宗晴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魅力,从此开启了竞赛之路。她在各种项目中尝试机器学习的多种应用,比如分析黄金的投资策略、制定波浪发电的技术路径等等,就是为了把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
宗晴记录下备战竞赛所用的草稿纸。
“我印象最深的是参加CCL视频看点抽取比赛,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团队同台竞技,而且能实时看到比赛结果。大家夜里十二点多上传实验结果,过了几分钟看到排名第一,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谈起心无旁骛和小伙伴们打比赛的日子,宗晴说,这是她大学生活里最难忘的一部分,强烈“安利”学弟学妹在各种各样的竞赛中提升技能、收获友谊。
有一次备战完比赛已是第二天清晨,宗晴拍下了校园一景。
“debug”难挡热爱
宗晴选择计算机专业,是源于热爱。“高中时就经常看到AlphaGo、自动驾驶的新闻,觉得这是一项能‘改变世界’的技术”她说。
而真正开始学习之后,宗晴才发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极度考验耐力的学科——比如程序员们都逃不过的反复“debug”(调试)。
在数不清的日夜里,她坐在电脑前,一遍又一遍检查成百上千行代码,只为找出故障点,让程序能顺利跑通。“那种感觉就像跑了十层楼,好不容易找到了哪一截水管在漏水,修好后却意识到前方还有更大的漏水处。”宗晴形容说。
宗晴写的代码。
尽管如此,她却依然乐此不疲,不仅因为成功“debug”的快乐,更因为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无数个小惊喜。
大一下学期的Java课程,有一次课后作业是开发一款飞机大战小游戏。宗晴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小游戏运行起来,终于有了一种“入门”的感觉。
从那以后,宗晴逐渐能看懂越来越多的代码和程序,还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她说,深圳既有代表AI领域最前沿的头部“大厂”,也有很多小而精的创业公司,这是在校区求学的宝贵财富。例如她们的“桃花元”项目就受到了企业的青睐——该项目计划与一家名为“积木易搭”的深圳本土公司合作,在3D云设计方面不断深化研究攻关。
本科生也能有自己的“工位”
学习之余,宗晴也活跃在学校的大小活动中。
她当过学院学生会组织部部长,现在是班级团支书。课余时间还参加了校区的英语演讲和摄影比赛。在各项活动中游刃有余的她,此前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小女孩。“大一新生自我介绍时,我是写好了稿子带上讲台念的,感觉特别紧张。”宗晴说。
宗晴拍下的校园风景。
如今,宗晴已经成长为一个谈吐自如、自信大方的“大姑娘”。谈及这种变化,宗晴认为是校区给她带来的自信。
“在校区,很多老师授课时不光讲授专业知识,更会讲这项研究背后的故事以及对行业的理解。我申请直博,就是一位专业老师在课堂上提到她的成长经历时给我的激励。”宗晴说。
让宗晴更难忘的是,在校区,如果有本科生想加入研究课题组,老师们也十分欢迎,都会尽力提供设备、实验室等资源支持。宗晴笑称,她是一名在教学楼有自己工位的本科生,这样的“待遇”,让她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在成长的路上孜孜探索。
宗晴在宿舍养的绿植。
在宗晴的宿舍里,有一盆养了很久的绿植,她喜欢植物带来的生命力。今年9月,她将前往香港科技大学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学位。宗晴说,持久的生命力来自于真正的热爱,在学业道路上,她将继续怀揣着这份热爱上下求索……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