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赵文超:守护中英街十余载 见证深港血脉深情

2024-08-02 08:42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一个哨子是连接我们和中英街居民的安全绳,哨声就是一种信任

在十三中队,我与战友们一起,肩负守护沙头角中英街使命。这里,不仅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责任与荣誉的地方。中英街,这条见证历史沧桑的街道,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如今虽已离开中英街,但我心中的那份自豪和热爱将永远燃烧。

赵文超

1985年出生于广西桂林。2004年入伍,成为一名公安边防战士,曾担任原武警广东总队执勤第三支队(现武警深圳第二支队)执勤十三中队中队长,负责沙头角中英街执勤任务。现任武警深圳第二支队参谋部作战训练科科长。

十三中队是所有中队的模范,但新兵们悄悄给它取了个“魔鬼中队”的外号。十三中队负责沙头角中英街的执勤巡逻,执勤任务重,又是整个支队里面训练强度最大的队伍,训练任务重,堪称“魔鬼训练营”。

到中英街去执勤

小时候村里流行一句话“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抱着这一想法,我报名参了军。

2004年12月11日,我永远记得这一天——我穿上了绿色军装,坐上火车,跟随大部队来到广东。正式进入部队前,我并不知道会被分配到哪里。下了火车又坐上汽车,一路颠簸到了梧桐山下,来到广东公安边防六支队(后改为武警广东总队执勤第三支队,现武警深圳第二支队)营地前,我才恍然明白自己来到了深圳。

▲赵文超所在部队见证香港回归。

作为军人,想要有所作为,只有靠“硬”本事:第一,军事素质特别好,身体“硬”;第二,文化水平特别高,知识“硬”。我进入了新兵连先行班(现称“示范班”),拥有成为一名士官和考军校的资格,但我知道这还不够。

当新兵时,谁不曾听说,沙头角中英街自1969年3月以来,十三中队一直驻守在此。这个中队还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的荣誉称号,是边防部队的一面旗帜,是所有中队的模范。

十三中队时任副队长叫芦宏伟,他有一项权限,可以在新兵连内挑选优秀战士去他所在中队。这个中队负责沙头角中英街的执勤巡逻,执勤任务重,又是整个支队里面训练强度最大的队伍,训练任务重,新兵们悄悄给它取了个“魔鬼中队”的外号。我却觉得这是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

结束3个月的新兵训练,2005年3月31日,我被芦宏伟副队长选中,正式进入中队。到十三中队后,我的脑海中开始不断想象自己身着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在中英街巡逻的模样。但过程并不像所想那样。到了十三中队,我主要负责队伍的军事训练,并没有到一线执行任务,内心时常觉得遗憾。

2006年7月,我考上军校。指导员派我到中英街桥头当领班员,执勤一个月。我非常开心,终于可以去中英街看看了!临去中英街前,指导员千叮咛万嘱咐,对我说:“文超,你是要上军校的,让你到一线体验,是希望你能够经受住腐蚀和诱惑。”

中队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警示所有队员:“点点头,一栋楼;挥挥手,钱不愁。”如果我们点头、挥手让投机分子进了中英街,走私物品流出,将会给这里带来无尽危险和隐患。带着指导员的嘱托,我到了中英街。

查验证件有秘笈

中英街,与香港只有一街之隔。作为一条宽仅4米,长不到400米的街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沧桑以及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历程。

21世纪初,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而追求更好的品质生活。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进入一个迅速发展阶段,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免税优势,此时的中英街繁华至极,大量游客前往中英街购买货物。以星罗棋布的金店为例,我记忆中最多的时候有42家金店。每天进出中英街的游客达10万人次,游客背着麻袋来采购。排查走私等非法行为也成为了我们执勤的重点任务。

海关负责查验进出口的货物,而我们负责查验证件。我们需要查验的证件总共有12种类型,分为“蓝证”“黄证”。“蓝证”属旅游证件,旅游证件又分深圳市民证和外地证,市民证每周可办理一次,外地证每月办理一次;“黄证”种类就更多了,有供香港人进出的“桥头纸”,有中英街普通工作人员进出的“季度证”;还有公务人员的半年居住证以及原居民证等。

证件种类繁多,证件形状却几近相同。唯一的不同是签注日期和独有的证件标记。久而久之,十三中队打磨出了一套“独门秘笈”——一摸二看。“一摸”,是摸证件的质感。每张证件和人民币一样有其独特的手感,纸张摸起来凹凸不平。官兵拿着证件,手一摸就能感觉出证件的真假;“二看”,则是看证件与本人是否相符。长期执勤的官兵对中英街居民的每张脸都非常熟悉,一眼便能分辨出是否为本地居民。外来游客我们主要看状态和微表情。当我们一个眼神直射过去,对方若是违法乱纪者,眼睛总是会左顾右盼,神态也会很不自然,我们自然会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

我记得,中英街曾发生过一件走私要案。曾有一名士兵在执勤中仅凭短短一眼对视,便从眼神碰撞中觉察出了对方的不对劲,立即叫住嫌疑人进行排查。对方拿出两万美金企图贿赂,但遭到该士兵严词拒绝。该名嫌疑人身上被搜出58万美元,我们由此展开了进一步调查。

军人天生对哨声敏感,在部队,哨声就是命令。当居民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我们时,只要吹响哨声,方圆300米就会有哨兵及时响应。一个哨子是连接我们和中英街居民的安全绳,哨声就是一种信任。

重回十三中队守护中英街

一个月看似很短,但我深刻体会到在中英街所承担的责任与荣誉。结束执勤,我坐上火车去广州上军校。

2009年7月,我结束了3年的军校深造,出来成为了一名干部。在军校期间,我总是回想起我在中英街执勤的经历,始终铭记着那份责任,于是向上级申请再回十三中队。但出来容易,想要回去却很难。我先是被支队分配到了执勤十四中队担任排长,经过一年的训练获得上级首肯,于2010年重回十三中队,担任一排排长。

重回十三中队,我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立下誓言:要维护好十三中队“沙头角模范中队”的称号,守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

一声哨响守护居民安全

中英街身处闹市之中,十三中队来到这里之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早上不吹集结号、不喊番号。这样不会影响附近居民休息。中英街的治安较为特殊,警务室白天会有警察值班,但夜晚民警则会过关离开,十三中队就成了这里的“守夜人”。我们沿着中英街设置了5组边界哨,此外还有巡逻哨,日夜交替巡逻。

▲赵文超(前右)带队与香港警察共同巡逻。

在那个通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如果居民遇到危险,中队如何及时响应?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挨家挨户发了一个哨子。军人天生对哨声敏感,在部队,哨声就是命令。当居民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我们时,只要吹响哨子,方圆300米内就会有哨兵及时响应。一个哨子是连接我们和中英街居民的安全绳,哨声就是一种信任。

有一次午夜,刚好是我值班巡逻。突然,一声急促的哨声打破了中英街的宁静,不远处的居民区出现了一阵骚动。我们赶紧循着哨声前往查看到底发生了何事。还没跑几步,一名少年满脸焦急地向我们跑来。他说,家中老人身体突然不行了,需要紧急送医,但过了午夜,车辆禁止进出,只能向武警求助。说话间我们赶到了老人家里。看到老人处于病危状态,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赶紧联系一街之隔的香港警方,由他们派救护车。我们再将老人背到中心街口等待警方送医。

从我们听到哨声到发现病危老人,全程不过10分钟。最终在我们武警部队和香港警方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帮助老人争取到宝贵的就医时间,将其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与居民如家人般亲近

我们和当地的居民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对我们亦有着无限的信任。“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陈观玉就住在中英街,她与我们的感情最为深厚。

陈观玉因患有癫痫病,常在发作时神志不清,曾摔倒在河沟里、水井边,边防官兵一次次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陈观玉为了报答我们的救命之恩,还将两个孩子的名字分别改为“拥军”“爱民”。每年新兵入伍,陈观玉都会来给新兵讲述中英街的历史;老兵退伍,她凌晨4时就站在中队门口,给每一位老兵送上礼物。

久而久之,我们和陈观玉变得像家人一样的亲近,她的丈夫李桂胜因患重病住院时,我们中队官兵完成执勤任务后,都会去医院轮番守着。大家守了5天5夜,直到李桂胜去世那天。后来,陈观玉以其深厚的信任,将银行卡和房产证件交予我们。自那时起,十三中队的排长,一任接一任,至今已有9位排长,依然保管着陈观玉的证件,坚守着这份信任。

中英街的居民还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好几次,我放假休息,他们都招呼我到家里做客,对我说“吃什么菜,我们做,喝什么酒你自己挑!”

以真心换真诚,我们受到了真情相待,所面临的魔鬼训练、日日夜夜的驻守、一刻不停的巡逻……都是值得的。

跨越深港分界线的战友情

在中英街,与我们关系密切的还有驻守在此的香港警察,我们是共同守护深港两地的伙伴。

中英街上有8块界碑,界碑的中轴线成了深港两地的分界线。1997年以前,深港两地的巡逻非常严格,即使那条中轴线看似是“透明”的,我们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和对方保持着距离,彼此遥遥相望。香港回归祖国后,这条区分深港两地的中轴线一直都在,但也“不存在”了。2011年的春节前,我带着一排的武警战士,和“光头刘Sir”刘泽基带队的香港警察共同合作巡逻,双方的肩距不到10厘米,我们并排走在一起,一起执行巡逻任务,一起在中英街上聊天,在五星红旗下共同畅想着中国未来的发展。那条分隔两地的线已“不复存在”。

不仅是一起巡逻,我们也会与香港警方联动办案。曾有两名偷渡者从沙头角外侧跳进沙头角河,想要偷偷溜进港口。我们发现后,派出应急组围追堵截,同时通报香港警方给予配合。最终偷渡者在即将过境时被香港警察抓获并移交给了我们。

还有一年,香港警方通知我们有香港可疑分子可能偷偷潜入中英街,希望我们能够协同监控,如有发现可疑人员及时通报,以便控制事态发展。我们24小时巡逻在中英街,严防死守,共同协作下,直至危机解除,也没有一名可疑分子进入这里。

守一方安定时,香港警察和武警战士是战友;私下里,我们便成了好哥们儿。刘泽基的孩子在内地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育儿心得,畅叙友情、亲情,真正体会深港一家亲的氛围。

这里,曾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如今已蝶变为繁华的商圈,更是深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是深港两地从隔阂到协同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坚持祖国统一的捍卫者。

中英街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

2009年4月,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与十三中队签署了“国情教育基地协议书”。作为在内地设立的首个香港国情教育基地,中队负责带领香港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参观中英街等活动。每个月,我们都会接待三四批香港学生到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深港两地的浓浓情意。截至目前,中英街已经接待了上万名学生,他们来自香港30多所中小学校。

如今的中英街不仅是“购物的天堂”,更是深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2019年9月23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前夕,我们在中英街组织了一场歌唱祖国的快闪活动。官兵与中英街居民高举国旗,唱着国歌、红歌,当街表白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本来是我们组织的一场规模不大、形式相对简单的活动,却意外收获大批路人自发加入。内地同胞和香港同胞摇着国旗共同歌唱,还和界碑、警世钟等标志性建筑合影。活动持续了一整个上午,中英街站着满满的人,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现场气氛被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那一天,我非常激动,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赵文超(中)与战友在深港边界用青春书写忠诚。

2023年,我告别了中英街的一线岗位,转任武警深圳第二支队参谋部作战训练科科长。在前辈的叙述和个人经历的交织中,我深刻感受到中英街的变迁,它如同中国发展的缩影,从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从物质的繁荣迈向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

回首往昔,我心中充满了自豪。中英街不仅见证了我的青春岁月,更见证了我们坚定的信念信仰。我无愧于当年立下的誓言,那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坚决捍卫。

口述时间

2024年3月29日

口述地点

武警深圳第二支队

本期采写 涂世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