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几个平常人,聊的都是不平常事——《晶报10分钟》的台前幕后

晶报记者 谢晨星 张羽淳 邹振民
2024-08-01 07:41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晶报10分钟,平常人说不平常事”。今年3月1日,一档以全网营销深圳为目标的系列短视频节目《晶报10分钟》全新上线。这是一档由晶报负责人、特邀嘉宾、晶报记者共同完成的对谈节目,通过聚焦当下深圳市民关心热议的话题、互联网最新的热点事件、城市营销的破圈现象、探析事件的背后价值等,以对谈方式形成具有话题性、独特性、建设性的观点。节目上线仅半个月,就产生了《形式主义到底是个什么鬼?》全网千万级传播量的作品。

“晶报10分钟,平常人说不平常事”。今年3月1日,一档以全网营销深圳为目标的系列短视频节目《晶报10分钟》全新上线。这是一档由晶报负责人、特邀嘉宾、晶报记者共同完成的对谈节目,通过聚焦当下深圳市民关心热议的话题、互联网最新的热点事件、城市营销的破圈现象、探析事件的背后价值等,以对谈方式形成具有话题性、独特性、建设性的观点,产品形态为时长10分钟的长视频,同时生成系列金句的短视频。

该节目自3月1日起正式上线,先后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火爆全网的“爱情导师”、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以及常驻嘉宾、资深媒体人苗凡卒等重磅嘉宾参与。《晶报10分钟》栏目是晶报重点打造的媒体融合发展的王牌IP。

节目上线仅半个月,就产生了《形式主义到底是个什么鬼?》全网千万级传播量的作品。

做深圳城市营销的“主讲人”之一

回忆起《晶报10分钟》的诞生过程,还要从“晶报表达”说起。2023年全国各地文旅局长“互卷”出圈后,讲好城市故事,助力城市营销,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2024年,晶报转型为最具互联网特质的深度报道媒体,秉持大视野观察大事件、主流价值定义主战场、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的理念,决心要做深圳故事的“主讲人”之一。晶报管理层考虑,应该有一档从媒体人角色出发的观点输出性视频产品,阐述我们对深圳的理解,将深圳的前沿性、开放性、创新性、现代性的城市特质,进行场景化、故事化、人格化的“晶报表达”。

晶报社党委书记米鹏民提议,能否以一种漫谈的方式来讲好深圳故事和呈现媒体人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就像《锵锵三人行》的形式那样。《晶报10分钟》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开始头脑风暴它的slogan。最终,大家在“平常人说不平常事”这句话上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媒体人应该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角度,去观察我们生活的城市,去抒发自己的观点。

《晶报10分钟》从创立、筹备到推出第一期,仅用时20天时间。3月4日,第二期节目《深圳何以让颜宁“定终身”》一经推出,全网传播量1100万,话题登上抖音热搜深圳榜第五位;3月14日第五期节目《形式主义到底是个什么鬼?》全网传播量2179万,视频号播放量达1038.9万,《今日头条》传播量达907万。

“严肃话题也能有流量”

《晶报10分钟》推出至今,10万+的播放量已成常态。回顾这五个月的录制、近50期节目,米鹏民动情地说:“我和嘉宾苗凡卒老师经历了纸媒80年代的高光时刻,到2000年左右纸媒效益最好的时期,又经历了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直接冲击。到我们现在自己做《晶报十分钟》,搭上互联网这趟列车,其实蛮感慨的。做新闻的本质没有变,要传播的东西,要做的事实传播、价值传播,这些都没有变,但是传播方式确实在变化,我们要适应这样的方式。”

“《晶报10分钟》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即使是公共话题、严肃话题也可以有流量。《晶报10分钟》就是以‘晶报表达’做一次流量‘测试’。用和别人不一样的、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表述方式来讲好深圳故事,在点点滴滴中发现深圳,在全网打造符合深圳城市内涵的立体拼图”,米鹏民说,“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在晶报新媒体与创意策划中心副主任、节目编导赵茜庆看来,《晶报10分钟》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形式当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接地气,说人话,不打官腔”。

更重要的是,节目所坚守的价值观。常驻嘉宾苗凡卒说:“其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仅仅是纸张介质的转变,它更是一种内核的延续,它们背后有相同的内核在吸引人,因为能打动人的绝不是视频当中的某个画面, 而是做传统媒体的习惯,就是我们对真实的坚持、对价值和意义的坚持。尽管读者可能更愿意去刷让自己舒服开心的短视频,但当他要得到一些有确定性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他还是会来看这些传统媒体,坚守了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媒体的节目。”

每场对谈都火花四溅

“在《晶报10分钟》的节目制作上,我们是举全部门、全中心的力量在做。”赵茜庆透露,在具体操作上,“是按照编导、拍摄、剪辑三大标准环节和流程来制作的”。

“大多数情况下,现场是‘铁三角’模式,即一位主持人+两位嘉宾,所以我们最少会安排4个摄像机位同步录制,确保有一个全景机位和3个人物特写机位,便于后期剪辑。”不过,多个机位也意味着后期处理素材时会更繁杂。

“按照常驻嘉宾苗凡卒老师的说法:有的时候站位很高,但是表达也很接地气,没有脱离普通人的感受。”赵茜庆认为,现场的氛围更像是聊天,“大家围绕着一个主题和方向去聊,意见各有不同,观点会有碰撞。”

在录制现场,编导们的作用更多的是用镜头如实记录下聊天的全过程,“更主要的还是看主持人和嘉宾们之间的配合,看主持人引导、提问的方式。”赵茜庆说,在对话过程中,作为嘉宾的晶报社党委书记米鹏民往往既是嘉宾,又会客串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灵魂人物,另一位常驻嘉宾苗凡卒老师则是“金句大师”,“录制之前,苗老师会写一份文字提纲,供大家参考。再加上主持人和嘉宾的现场发挥,经常会出现谈嗨了的情况,最终呈现的内容必然是精彩的。”

拍摄过程相对简单,而到了后期剪辑,难度会直线上升。

“每一期的访谈,往往聊了三四十分钟,最长的甚至超过了一个小时。但是,每期节目最终呈现给公众的时长必须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所以最难点在于如何把最精华的部分剪辑出来”,赵茜庆透露,编导团队制定了三条剪辑标准,“首先,要对话题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其次,不能光讲道理、观点,一定要有具体案例和事实;第三是松弛感,这样才会有节奏感和流畅度。”

“晶报表达”的生动体现

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出圈破圈,运营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针对节目的特性,晶报运营团队会在微信视频号平台首推,随之全网覆盖。根据其他平台的特性,将节目剪成不同角度的切片,更适合在抖音、小红书、快手去播出。

除此之外,运营团队根据节目内容去选择合适的话题冲击抖音、微博、快手的热搜榜。节目播出至今,相关内容下6个原创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同城榜、2个话题登上抖音热榜深圳榜、3个话题登上快手同城热榜。

“从初试啼音到歌声嘹亮,《晶报10分钟》爆款不断,在于这是一款求新求变的新媒体产品,是谈话类节目的一股清流,是‘晶报表达’最生动形象的体现。” 赵茜庆说。

正如米鹏民所说:“这个节目受到这么多的关注,说明我们做对了一点事情,一定要适应现在受众的话语需求,这也是晶报在未来的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坚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我们生存的空间,才有我们发展的空间。”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谢晨星 张羽淳 邹振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