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六月初深圳似乎都被“龙舟水”笼罩着。宝安体育馆内,吴克群在屏风道具掩映下,全副武装披上盔甲与长披风演唱《风林火山》,现场更奏起高亢的唢呐声,吴克群紧接着带来《将军令》和《夸父追日》,露出结实的手臂,和舞群大秀精心编排的招牌“屏风舞”,视听效果十分震撼,将现场气氛推到第一个高峰。唢呐——民族乐器之王,当它高亢的音色在舞台上响起,唢呐之声回荡在大喜大悲之间,超越了生死与时间。一曲唢呐,吹燃了大家对民乐的热情。
民乐,生于土地,长于民间,有着人的七情六欲和血性热情,总有种让人流泪的魔力。在过去,民乐总是带着“土”和“俗”的标签。而如今,它们一跃也成了网红。随着“国潮”的兴起,不少民族乐器也逐渐得到青睐。
▲魏金笛
“去探索真正流行的民乐”
新与旧、流行与传统融汇一起,是正当红的民乐。在年轻人的阵地B站上,可以看见二胡和唢呐合奏的《刀剑如梦》,可以看见用唢呐吹奏的美剧《权力的游戏》主题曲,也可以看见民乐乐团合奏的网络流行曲《学猫叫》,甚至还有电音版的《葫芦娃》和《白龙马》。在电视节目上,广东卫视的《国乐大典》已经推出了第四季,成为国内国乐节目的著名IP。台上乐手的演出或传统唯美、或跨界创新、或激情燃烧,寻乐人点评风趣到位,展现出“国乐正青春”的蓬勃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国乐传承和传播的重任将放在这批拥有开阔视野和现代音乐审美的年轻乐手身上。
1995年出生的魏金笛站在国乐大典第四季的舞台上,吹响华夏大地的唢呐之声,惊艳全场。魏金笛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唢呐,2013年考入香港演艺学院唢呐专业,现为深圳戏院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员,在磊落乐队担任唢呐嘉宾。魏金笛回忆,通过《国乐大典》,她认识了很多少数民族乐手,他们用各具特色的乐器演绎流行歌曲,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年轻人喜欢简单的东西,流行音乐就像古诗,小孩可以轻松背诵朗朗上口,而民乐就像古文,需要去多一点理解才能发现其中的美。”魏金笛认为,越是小众的乐器,越应该去大力推广,让民乐流行化。演奏流行歌曲是其中一种推广方式,还有很多新兴的作曲家去创作新民乐的曲子,也有像自己一样的唢呐手在摇滚乐队当乐手。“我小时候对唢呐的理解仅限于老师教我的那些曲子,因为无法理解,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很痛苦,后来接触到流行乐,让我打开了思路。其实音乐会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所转变。”作为年轻的民乐手,魏金笛觉得第一要学习传统文化,这是当下年轻人必须要做的,第二是让传统和流行相结合,第三是自己去创作。“现在唢呐与流行乐结合的曲目都是在模仿,我会去创作我眼中真正流行的唢呐音乐。民乐真正的流行在哪里,我要去探索。”无论如何,魏金笛都坚信民乐的路只会越走越宽,年轻的乐者会不断通过创新融合,让民乐走进人们的生活,留住文化根脉。
▲朱晓旭
“大家喜欢民乐,是喜欢那种传统的味道”
在多样的民族构成造就了多彩文化的深圳,民乐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记者在B站上发现了一个国乐厂牌——“好吃乐府”。首发作品是一首名为“春卷”的新国乐作品。记者通过了解得知,视频中的演奏者是几个深圳“95后”,他们将经典的春节乐曲重新解构并创作,用琵琶、二胡、笙、唢呐、竹笛这些乐器,用国乐演绎了一场家族围观的“春节内卷”。
在深圳演出市场中,国乐演出的占比越来越大,独奏音乐会、跨界音乐会、民歌音乐会、乐器讲演等形式丰富多彩,让观看国乐演出成为近年来深圳新的文化消费现象。
深圳音乐厅推出的“国乐当潮”音乐节在传承传统国乐的同时,引进新作名家、古韵新弹、唐诗新唱,带领市民观众聆听跨越千年的意境回响。
万象天地剧场也推出了自己的国乐讲演品牌——“万象国乐雅集”,精心选取十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以雅集赏学的形式讲述每一件乐器的前世今生。
深圳戏院“我们的节日——深戏民乐演出季”则瞄准了中华传统节日,以深圳戏院民族乐团为班底,每逢传统节日都将上演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乐音乐会,让市民在传统节日里倾听民族的传统声音,让节日更具仪式感。除了大型音乐会,乐团还同步推出国乐室内乐音乐会和国乐雅集讲演系列,积极开展主题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民族音乐推广活动,将东方音律之美、文学之美、人声之美呈现在舞台上,为市民朋友勾勒出一幅幅中国风十足的美丽画卷。
就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深圳戏院民族乐团《龙腾戏院·对话——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在深圳戏院剧场奏响,以民族音乐为载体,以民风民俗为纽带,厚植家国情怀,赓续中华文脉。舞台上,乐团艺术总监朱晓旭挥动指挥棒,带领乐师们通过动人的旋律让观众在醉人的音乐中游历祖国的秀美山河。在每一首乐曲之前,朱晓旭都作为导聆者为观众们讲解乐团中的每一件乐器,从其历史渊源、演奏原理、声音特色、自己在乐团当中的作用等等角度,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民乐乐器博物馆”的大门。放眼望去,乐团里的演奏者们个个青春靓丽,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而这个年轻的团队是朱晓旭2023年加盟戏院民族乐团后重新组建的。一群天南地北、对民乐充满热爱的年轻人被感召到一起,为深圳的民乐传承和创新做些实事。
朱晓旭向晶报记者介绍,自己原本是学扬琴出身的,2010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演奏专业。后跟随星海音乐学院交响乐指挥副教授、指挥教研室主任刘明老师系统学习交响乐指挥法,2018年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获得交响乐指挥硕士学位。因为同时拥有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学习经历,朱晓旭的指挥风格中西合璧、挥洒自如。也正是如此,如何让民乐之音永流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自家的传统文化,朱晓旭的回答是让记者意外的。原以为从他口中会说出“创新”“跨界”,而他给出的答案却是“守护”二字,道出了传统生存的一种方式。朱晓旭直言,如果是几个人组建的小乐团,那么可以尝试任何创新的形式,但是作为40人以上的大型民族乐团来说,它的定位一定要守住传统。在他看来,西方交响乐团已经有几百年历史,而国内的大型民族乐团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还需要筑牢最传统的根基。真正的好作品,它一定是朗朗上口的,无论你学没学过音乐,作为观众听完之后一定会让你记住。因此,在曲目设计上,朱晓旭还是会选择一些传统的作品给观众。他坦承,在演出之前,大家会担心是否会过于传统,而当现场演出结束以后,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当经典的旋律一响起,观众就产生了共鸣,其实大家喜欢民乐,还是喜欢那种传统的味道。虽然曲目上保留传统,但是节目形式上可以创新。”朱晓旭回忆,在重阳节音乐会上便将民乐与国学相结合,通过演奏加朗诵的形式,同样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刚刚举办的端午节音乐会全部都是协奏曲,每一首曲目都有一个独奏的乐器在前面领奏,目的就是给大家做一下乐器的普及,朱晓旭相信传统音乐流传千古,其文化底蕴本身就拥有着吸引年轻人的无限魅力。
▲刘勇
“守护传统不等于守旧”
在深圳戏院民族乐团《龙腾戏院·对话——协奏曲专场音乐会》的舞台上,乐队首席、优秀青年二胡演奏家刘勇演绎了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的第三、第四乐章“忠魂祭”“遥望篇”。作为乐团“将军”一样的存在,刘勇身上的担子可不轻。作为首席,他要指导团里弦乐乐师们的弓指法等。
刘勇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主修二胡,辅修竹笛。1996年起,他随同天津华夏未来艺术团代表天津市出访美国、巴西、哥伦比亚、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得到了各国政府高层的接待与好评。近年来,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员在各大乐团以及各大音乐院校任教,弘扬民族音乐。
刘勇表示,2011年他来深圳时面临的“民乐沙漠”现象如今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民乐可谓四处开花。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刘勇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刚来深圳的时候,学习二胡的孩子确实不多,因为它太难了而且普及度不够,但从2015年之后,越来越多孩子对二胡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把民乐视作国风、国潮。”如今,这些孩子已渐渐长大,在艺术的领域崭露头角,深圳戏院民乐团年轻的演奏者们就是典型的代表。刘勇说:“在乐团,年轻人的劲头无限,这是一种活力的体现,他们也会迸发出很多新的灵感。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正是一代代的年轻人,让古老的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创新,始终保持年轻。”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刘勇认为一定要守住传统,但不等于守旧。“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吃馒头,现在把馒头上面点缀点花,弄成早茶,它也是传统。民乐也一样,我们可以把传统做得更高级。”刘勇发现,现在很多“00后”的作曲家会把民乐曲目加入流行元素或者用西洋乐器来演奏,等于换种烹饪方式,但吃的还是中餐。新形式的作品有了,再从演奏者的形象、舞美等方面去提升,“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定会让民族音乐传得更远。”刘勇说。在他看来,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传承的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创新则为民乐注入新的活力。
▲深圳戏院民乐团。
地方文化的美学意境和时代风貌
三位民乐传承人对民乐的传承和创新都有各自的见解,聊到深圳的民乐氛围,他们的回答非常统一,因为每次演出结束,观众的反馈都很热烈,这让他们更对民乐的未来之路充满了希望。朱晓旭说:“深圳的民乐需求很高,他们很渴望在深圳听到好的民乐演出。罗湖区的观众年龄大的会多一点,南山区则年轻人多。”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源于朱晓旭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厂牌旭和坊国乐小组,近几年活跃在深圳的舞台上,多数演出集中在南山区。为了跟观众有更多互动,旭和坊还组建了十几个乐迷群。每个群都有200 人左右,其中90%都是年轻人。他说,每次演出结束,群里的反馈很有意思,甚至还有作诗的观众。翻看观众的评价,让记者印象很深刻的一条留言是:“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我们期待着更多面向大众的民乐艺术精品,注入地方文化特有的美学意境和时代风貌,通过民族之音唤醒大家情感的共鸣,也能激发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