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局长陈磊峰在9月4日举行的罗湖双周发布“城市更新”专场上介绍说,试点五年,结合城区实际,罗湖在更新方式、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实践,通过六大创新举措不断探索高密度建成区城市更新的罗湖样本。
举措一:推动“简化流程+提质增效”,破解城市更新推进慢。
罗湖首创整套城市更新区级审批机制,建立城市更新设计单位库和专家库。优化罗湖区城市更新“一张图”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城市更新项目全过程监管;完善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安全生产“四个联动”机制,实现综合更新、协同更新;在更新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由区领导牵头的现场指挥部,集中高效推进重要更新片区和重大更新项目的有效实施。
举措二:强调“全域研究+主动谋划”,破解无序开发、多点开花。
罗湖通过全域基础研究,筑牢城市更新基础。开展《通过综合更新实现罗湖蝶变研究》、《罗湖区城市承载力规划研究》、《罗湖区城市更新联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制定《罗湖区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
通过高标准规划,准确把握城市更新方向。坚持国际视野、开门规划,高标准开展深圳火车站罗湖口岸片区、布吉河(罗湖段)沿线地区规划国际竞赛及统筹规划,编制了笔架山河沿线、深南东-新秀、深南大道沿线等城市设计及统筹规划。通过主动谋划,指导重点片区及重点改造项目。深圳火车站-罗湖口岸改造项目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项目;笔架山河复明及沿线片区改造已纳入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力争打造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标杆项目。
举措三:推进“片区统筹+综合提升”,破解城市更新碎片化。
罗湖坚持以大片区带动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在全市率先开展湖贝、蔡屋围两大统筹片区的更新改造。其中,湖贝片区从规划统筹、旧村保护、文商共融、土地处置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湖贝统筹片区于2019年9月正式动工,为全市重点更新单元政策出台提供了有益借鉴。
举措四:践行“河道复明+沿线更新”,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推动城市双修。
促进多方主体协同,充分整合规划、水务、交通、市政等团队力量,采用多元手段并举,将河涌复明、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管网改造与旧城更新、交通提升、产业升级、设施完善相结合,推动上述滨水地区约1平方公里整体提升,系统解决沿线民生配套和片区发展问题,严格落实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要求,为市民提供完善的公共空间、绿地、慢行通道,重拾河道价值,还河于民,实现城河共融,彰显罗湖山水城区特色。
举措五:协同“综合整治+拆除重建”,破解大拆大建和历史文化保护难题。
通过“绣花功夫”、有机更新实现历史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强化罗湖地域特色,挖掘岭南文化,弘扬改革开放文化。例如在湖贝统筹片区规划中,对怀月张公祠和有550余年历史的“三纵八横”南坊旧村格局予以完整保留,未来还将活化利用,打造成原特区内保留历史记忆的重要岭南传统建筑风貌区。
举措六:探索“政府主导+多举联动”,破解“拆迁难”等市场失灵问题。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协调、兜底作用,灵活运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政策工具箱,妥善破解实施难题,有效推动更新改造。例如在木头龙更新项目中率先探索开展零星房屋征收,破解木头龙片区更新十年拆迁困局。该项目已于今年3月正式开工,为解决城市更新拆迁难进行了实践探索,也为《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个别征收模式”提供立法借鉴。再如在清水河土地征收中,借助申报清水河片区重点更新单元规划统筹,解决了清水河仓库区15.45万平方米历时十余年的土地历史遗留难题,保障地铁14号线清水河站顺利建设。
编辑 姚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