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讨论一直存在,这个话题涉及阅读、写作的质效以及如何正确看待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业余作家、中学语文教师、写作课专任教师陈冬平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人们常说,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学者、作家曹文轩说,写作是支箭,阅读是张弓。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陈冬平觉得,阅读是对文本的解析,是理解他人;写作是对文本的建构,是表达自己。写作能力(表达)是比阅读能力(理解)更难培养的一种能力。
陈冬平在语文教育、写作教学、阅读推广、文学创作实践中,也经常遇见一些教师、学生、家长和文学爱好者们问到这个问题。尤其是不少中小学生提到自己“书是读了不少,但还是写不好”。对于这个问题,他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阅读质量不高。首先,所读书籍是不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书籍的内容和质量是不是属于优秀层级,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取法乎上”,这是一个问题。
其次,对于所读书籍,我们是不是真正用心读进去了。有些人可能只关注和留意了书中“对路”的内容和章节,只注意到了那些“热闹”的部分和场景,而对于文本的深层意蕴、厚重价值包括对于写作的启示、示范等却没有读懂、悟透。这种浅尝辄止的“浅阅读”,只是“过目”却没有“入心”,看似读了不少,但是并没有为“写”的能力形成贡献力量。
二是思考深度不够。我觉得,阅读和写作之间,还需要一个媒介——“思考”。读、思、写是一体化的整体,互相支撑、彼此成全。要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素养,必须要有“思考”的深度参与。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又说,温故而知新。都是说思考的重要性。
我有这样的切身体会,那就是,在写作实践中,没有深度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奇妙的联想,没有各种知识和人、事、物、景、情、理等的连接贯通,从读到写能力的高效衔接就无从达成。
三是生活积累不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写作就是写生活,就是写生活所见,写阅读所得,写思考所悟。写作能力首先体现在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上。
没有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真切感悟,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写作是很难有所突破的,写出好文章也只是一种愿望而已。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阅读、思考、写作的同时,必须首先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把生活所见、所得、所感转化成炼就写作本领的“真金白银”。
陈冬平曾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深度的阅读和优质的写作能够助推语文教师的成长、进步。对于大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基础,写作是升华,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掌握方法,勇于实践,努力实现阅读素养向写作能力的转化,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