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吾师丨人文天地·南海潮

南翔
2024-07-17 10: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甲辰溽暑,公仲老师行年九十周岁了。

生活基本富足之日,长寿就成为一个无远弗届的话题。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想得知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能活到九十的概率有多大?得到如下信息:我国超过九十岁的约为14万人,以14亿的基数来除,那么百分率是万分之一。

如果说高寿已然难得,更为难得的是公仲师不仅每日坚持运动、健步而行,还伏案埋首、躬耕不辍。有两件事足以说明他体力不俗,一是前两三年我和他一道去江苏太仓参加某校举办的当代文学研讨会,相约在上海虹桥站见面,他背着一大书包新出的书籍,我和同行的另外两位朋友要替他背,却无论如何也抢不下他固若磐石的双肩包。再是前月我赶到南昌去看望他,出版社的朋友做东,邀来几位弟子,在他家附近的“炉忆”餐厅小聚,饭后出门,黑漆漆的天空下,雨丝纷飞。我们都希望打车送他回去,他却力阻叫车,说是今天的步行任务尚未达标,说着就一头扎入夜色中。我的老同学林毓敏赶紧撑开雨伞跟过去,叫大家伙放心,他会把老师安全送到家。

至于要说明公仲师的笔力,跟体力一样,背负蓝天,双翅伸展,鼓翼而飞数十载,从未稍怠片刻,从他丰富的著述见可证。自20世纪20年代以降,公仲先生先后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台湾新文学史初编》《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离散与文学》《文学新思考》《灵魂是可以永生的》等著作25部,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

即便耄耋之年,依然有《八零后文存》《八八文存》《九零文存》接踵问世,这才是让人啧啧称奇的同时,无不羡慕的地方。

简言之,在物质丰富、医疗昌明的当下,长寿或非难事,难的是长寿而康健,而耳聪目明,而著述不绝如缕,借用老作家刘以鬯的话意:娱人娱己(他说这话,指的是他在报纸上写武侠小说专栏,是娱乐他人,让别人开心的;他的纯文学小说,是让自己开心的。)

公仲师的《九零文存》此前陆续发我看过不少,此书及前两本,内容主要分为评论和怀人两大类。无论评论和怀人,都可以是娱人的;即便那些已故者看不到怀念自己的文章,他们的亲朋好友读了,何人不起“故人”情?至于娱己,那也是毋庸置疑的。以公仲师之高龄,之人望,之家底殷实,从不必以鬻文为生(一笑),写文章就为快乐,同时证明自己还健康地活着。

公仲师是从1973年自南昌三中调入江西大学任教的。那时候他带着一批学生进行党史研究,到了秋收起义文家市、武汉等地,出了几本相关秋收起义、湘南暴动等小册子,直到1977年开始教中国当代文学。简言之,他是从我们高考恢复之后的七七、七八两届学生开始,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他因经历丰富,信息量大,言说简劲有力,博得学生们的青睐。他很早意识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一块缺憾,那就是港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空白。在做内地作家作品研究的同时,他放眼港台暨海外华人作家作品,如王鼎钧、郑愁予、洛夫、纪弦、痖弦、白先勇、陈映真、聂华苓、於梨华、余光中等先后进入他的研究视野,爬罗剔抉,广泛收集与联系,为当年奇缺的大学教材做了及时而有力的铺垫。至于很早就把海外知名华人作家如於梨华、施淑青、赵淑侠等请来江西大学讲学,更是一道难忘的盛景。江西大学地处内地之腹,且“余生也晚”,资讯与声望都缺。名家逶迤而来,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讲台地下,乃至礼堂窗户都爬了人,场面颇为壮观。

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因了来宾身份的驳杂,主办一次颇为不易。我是在1993年夏令,参加了公仲师力推,由南昌大学主办的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那次活动,结识了不少以前在课本上才得见的一批海外作家。如洛夫、郑愁予等,还有马华作协主席陈春德,泰华作协司马攻,新加坡华文作协主席黄孟文——后三人

我均采访、撰文之后,陆续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公仲师的能力除了在讲学、著述及研究等方面广有体现之外,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同样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其行政组织与交际沟通能力,也非同一般。

在这本新的文存里,公仲师的评论,不仅多有开掘,而且善于比较,如在评说赵稀方的文学反思里,他把评论家和作家的观点作了如是比较:“在中国文学的体系里,强调源流关系,强调怀乡,流离、叶落归根、血浓于水、月是故乡明等;相反,华语语系文学强调海外文学的异质性,强调本土性、非正统等。在我看来,两种建构不必如此各执一端,可以异质互补。” 这也就是赵稀方的一种对于新文学反思的现代意识、开放观念:主张异质互补,融合包容。有意思的是,美籍华文作家秋尘也有个说法,她说,“我们最深层的痛苦根本不是乡愁,而是一旦回到曾经熟悉的故乡时随之而来产生的陌生感,”“还有一种无处可依的孤独感。”这里所说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与赵稀方的“双重紧张”“双向疏离”遥相呼应,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

公仲师的怀人文章,则不仅满含深情,还能言简意赅地把书写对象卓越的文化或文学表现也勾勒出来,如写陈辽:“(他在)新四军时就是文化宣传老兵,还编过剧演过戏,指挥过合唱作过曲呢。他的文学理念是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把现当代文学、古代近代文学以至于外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都联系整合起来研究,而且还把文学相关的戏剧、音乐、美术、文科教育等作为一个整体,一并进入他的关注范畴,一锅端。”不管是否知晓陈辽的读者,这一段言辞浅近的描述,就将他的贡献也“一锅端”了。

公仲师晚近几年的文章都不长。如果把公仲师的短文喻为遒劲的树根,坚硬的顽石;同时也是柔软的沙滩,叮咚的小溪,则庶几近之。

芝兰为寿,鹤瘦松青人长久。亦为祝福。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恬

(作者:南翔)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