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Manner coffee事件发生后,咖啡赛道上的种种,一度冲上热搜。在咖啡文化尚显年轻的深圳,截至2023年,已经有超过17000家咖啡馆落地,这里也成为中国咖啡相关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获封“咖啡之城”名副其实。与此同时,深圳又是一座年轻的奋斗者之城,人们对于咖啡的定位,除了“功能性饮料”,用来提神醒脑,还希望它兼备社交属性、提供情绪价值和氛围感。
在走访的这几家咖啡馆里,记者听到了很多故事,也感受到了经营者、主理人的心声。深圳这座咖啡之城,咖啡文化绝不仅仅只有一个“快”字。
▲极简设计风是目前多数咖啡店的设计风格。
▲ofee café主理人李承厂。
找到平衡点,
才能使效率与质量形成正比
在华侨城创意园北区一栋楼的二层,有一家特别的咖啡馆,和周边用落地玻璃做装饰的店铺不同,这里外立面是用棕咖色木条包裹起来的,木门也是深棕色,整体感很强,同时带有一丝神秘感。推门而入,店里四五位客人散落在舒服的沙发和座椅上,松弛感拉满,大家轻声聊着天,空气里弥漫着香薰、咖啡和酒精混合的味道——很有“家”的氛围。
在跟创始人小林交流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小林叔叔的家”主打Home bar定位,白天售卖咖啡为主,晚上除了卖酒,还会有不同客人带来的文艺即兴演出。谈及仅仅经营了4个月的店,小林满满的成就感。建筑专业的他,将建筑的美学与人性的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店里除了看起来温馨、可亲之外,也极大地方便了主理人进行咖啡调配等工作。
小江作为店里的咖啡主理人,听说要聊咖啡,兴致盎然地坐在我们对面,“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两年,说到咖啡,尤其是开在写字楼和商圈里的品牌连锁店,其实无论上海还是深圳,店员的工作强度都是非常大的。”
同样是站在咖啡从业者的角度,宝安F518创意园里的独立品牌咖啡馆ofee café主理人李承厂认为,效率与精品咖啡是矛盾的,好产品值得等待,Manner coffee无疑是最近几年中国咖啡连锁企业的优等生。而顾客与咖啡师理应是平等的关系,在不触碰到原则性问题时,应该彼此尊重。咖啡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咖啡师理应与顾客有更多的互动,升级成打架的冲突都是不应该的。
效率与质量如何形成正比关系?“骨灰级”咖啡爱好者刘铭心里同样有此疑问,“咖啡店在工作机制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不能泛指一个行业的问题。”刘铭认为,一旦只追求效率,工作效率就容易与工作质量成反比,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使效率与质量形成正比,“当然效率也和个人能力相关,无法一概而论。”于他而言,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他在6年前迷上咖啡,并且花3年时间走访了深圳上百家咖啡店,现在每天会在咖啡店待上4小时,显然他更喜欢慢一点的节奏,也更注重工作的质量。
拥有4家咖啡店的Parsons则更加倾向于尽可能快速地帮助顾客拿到饮品,同时也会思考,如何在店内顾客较多的情况下安排充足的人手以应对不时之需。Parsons会加强店里工作人员的服务培训,提高服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Parsons在升级改造前的鹊什咖啡科苑店为顾客服务。受访者供图
▲“小林叔叔的家”Home Bar松弛感拉满。受访者供图
▲“小林叔叔的家”创始人小林。
沪深两城咖啡文化比较
深耕咖啡行业7年后,Parsons出于对咖啡的热爱,经过细致调研,于2021年选定了景田片区,与合伙人一起开创了第一家“鹊什咖啡(CCHOICE)”。对于品牌的定位,他表示因为店名有“选择”的含义,所以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每个季度,他都会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打造出“中国味道”系列咖啡饮品。开店3年多,Parsons认为,深圳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随着咖啡行业的发展,深圳咖啡消费群体的喜好也逐渐多元化,对咖啡多样性的包容度越来越高。Parsons坦言,培养客户群体的前提是要看店面的选址及周边环境,如在商场、写字楼开设咖啡店,周边消费客群大多是追求高效的,“人们快速选好咖啡、饮用咖啡,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交流。”而在社区周边开设的咖啡店,与顾客有更多的交流,帮助咖啡店培养自己的消费群体。“我们会建立自己的消费客群,结合大家的喜好,开设一些咖啡培训课程,讲解咖啡相关的知识,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咖啡。”
创立于2010年的ofee café,品牌理念也非常有趣,“希望做出有feeling(感觉),给人free(自由的、免费的)的空间,但我们提供的咖啡是有fee(费用)的。”李承厂介绍道。品牌以经营精品咖啡为主,同时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健康美味的饮品、轻食,以尊重设计、发现创意、慢慢生活作为品牌的经营理念。“来店消费的客群主要是自由职业者、设计师、互联网从业人员、咖啡达人和自媒体博主等等,他们对咖啡的品质、咖啡馆的空间有一定要求与审美。ofee café是他们工作中的另一个空间——coffee office。”对于顾客70%的回头率,李承厂表示很满意。
小江作为“小林叔叔的家”的咖啡主理人,对比在上海工作时遇到的消费群体,感受更加直观。“在上海,消费群体会更加宽广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经常能看到年纪比较大的爷爷奶奶们,虽然白发苍苍,但是会特地打扮得得体、舒适,三五成群地来咖啡店喝咖啡,坐一下午,顺带拍拍照,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小江笑着说,上海一方面有着浓厚的咖啡文化,另一方面,大家其实对所谓咖啡品类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你提供的咖啡里能让我摄取到一定的咖啡因就好了,只要口味不是太离谱,都能够接受。”反观深圳,年轻人对咖啡的品质、豆子的种类等等细节要求会更高一点。
来“小林叔叔的家”消费的客群,以艺术工作者、设计师、自媒体从业者为主,大家除了喝咖啡和喝酒,更希望Home bar能够真正提供一种家的放松感与归属感,在这里可以和朋友轻松地交谈,和陌生人友好互动,并将这种美好的气氛不断传递、撒播出去,吸引更多的“同道中人”。小林和小江共同的朋友小苏坦言,自己也在宝安经营了4年的独立品牌咖啡馆,今年6月才刚刚结业。“想要好好休息一下,这么多年几乎都是我一个人打理店面,实在有点累了。而且,孩子还小,希望多点时间陪伴她。咖啡馆嘛,未来有合适的机会还能开,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位于景田片区的鹊什咖啡店。 受访者供图
▲有自习氛围感的咖啡馆,视野极佳。
再难,也要守住这个时代的“茶馆”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增长的咖啡门店数量,Parsons坦言,目前深圳的咖啡市场非常“卷”,但自己有幸遇到了对的人,大家都有着深深的咖啡情怀,希望一直坚守在咖啡行业里,大家凭着踏实的咖啡从业经历和管理理念,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打拼一番。
在李承厂看来,咖啡文化这些年发展很快,中国的咖啡市场培育出来了,但是竞争也加剧了,小型独立咖啡馆现在很难生存,“在深圳开门店的成本太高了,这个赛道太卷了!未来可能会往复合型门店去发展,比如加入brunch(早午餐食)。还会加大咖啡烘焙的投入,向咖啡贸易转型。”李承厂也意识到,随着咖啡爱好者的个体越来越多,办公室、家庭的咖啡需求量提升很多,这是另一块市场。
“小众品牌咖啡馆有一点跟连锁品牌不同,它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小苏说。“之前来我店里的顾客都是住在周围的老邻居,大家彼此很熟悉了,他们来喝咖啡,有时候也会跟我聊聊天、吐吐槽,这其实就是独立品牌在提供咖啡之外,还会提供的一种情绪价值。有些话不方便跟同事、家人说,跟我聊聊,既缓解了心情又感觉很安全,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感。”
常年泡在咖啡店里的刘铭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茶馆”和信息交换点,咖啡馆就充当了这个角色。“在咖啡馆里,除了咖啡因给大脑的兴奋之外,信息差也能给人带来兴奋。”刘铭坦言,泡咖啡馆时会观察周围的消费者,看他们一边品尝咖啡一边谈天说地,透过他们的言谈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非常有意思。
刘铭作为资深咖啡达人,脑海中有一幅详尽的深圳精品咖啡馆清单,这份清单是按照他对咖啡的认知及喜好构成的。他认为咖啡门店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他喜爱的精品咖啡店,第二类是有自己完整的生产链、供应链的大型商业咖啡连锁店,第三类是“花期”较短,更注重人流量的网红咖啡店。刘铭之所以更青睐精品咖啡店,是因为精品咖啡店相比其他几类咖啡店来说,在注重自身的咖啡文化、品牌定位以及咖啡豆品质要求的同时,更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与需求,在咖啡豆的选品上,也会注重风味是否更丰富,消费者品尝享用时,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在精品咖啡店还品尝过较为稀有的手冲咖啡。”刘铭告诉记者,这类稀有的咖啡豆因其产地特别、产量非常少,豆子的风味更具特殊性,于是许多商家需通过竞拍才能买到,而这类咖啡豆的主人通常是需要参赛的手冲咖啡师,或者是不差钱的咖啡狂热爱好者。“品过人间稀有的咖啡豆后,会觉得市面上大多咖啡豆都索然无味。”自身对气味较为敏感的刘铭打趣道。
小江则略持不同观点,在他看来,随着咖啡文化的不断发展,作为咖啡店的经营者或主理人,某些时候应该学习“做减法”,“现在咖啡的口味、风格已经非常非常丰富了,我们在跟顾客沟通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简单、明确,一步到位。不要总想着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去服务顾客,要快速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不是每一个顾客都要来跟你讨论豆子的产地,不用一味追求所谓的花香、果香,是橙子还是伯爵茶的口味。喝咖啡没有那么复杂,简单一点、轻松一点。”
并非结尾
今年四月,诞生于美国旧金山、被誉为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领军品牌之一的蓝瓶咖啡,华南首站选择落地深圳,也从另一个维度表明深圳对于外来咖啡品牌的吸引力持续上升,咖啡文化日趋浓厚。未来,如何更好地打造“咖啡之城”,如何推动咖啡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仍将是深圳咖啡从业者所面临的共同话题。
记者:李岷
编辑: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