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老杨称为“拳王”,并非老杨是“闪电五连鞭”那样的武林高手,而是酒场中的划拳高手。因为老杨每次喝酒总要找人划拳,而一划拳他就像秦始皇摸电线——赢麻了。据说在一次抢收抢种后生产队聚餐中,社员们喝得兴起划起拳来,而老杨在所有找他划拳的对手中,打破全队无敌手,因此获得了“拳王”的称号。
老杨一辈子嗜酒如命,对于酒,他不可一日无,只能说可断顿,不可断日。当然,由于当年经济条件有限,他喝的基本上是比文川河水浓不了多少且仅一毛八一斤的水酒。偶尔才会买上半斤当地用金刚刺烧制的烈性酒“金刚青”来过把酒瘾。
老杨是中医世家,那年代村村搞合作医疗,他自然而然就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基本找他解决。但他有个怪脾性,为人把脉,没喝上一口酒,总是心不在焉。若一口酒下了肚,他微闭双眼,手指搭在患者的脉搏上,似乎便可深层次触摸到生命的律动,甚至捕捉到毛病的根源。一次,有人找他看病,因他没酒喝,把了下脉便停下,只见他非常难耐,跑进厨房,将空酒壶盖打开,把脸贴着酒壶里死命地往里嗅,恨不得将酒壶中的酒垢都吸出汁来,临了,骂骂咧咧甩开酒壶,这才安下心来把脉。不过后来老杨发现在没酒的情况下急解酒馋的好办法,那就是将医药酒精倒上几滴到冷开水里,瞬间便可解决自己的嗜酒之急。乡亲们怕老杨长此以往酒精中毒,找不到人看病,大家只好找他看病时想方设法带些米酒过去,省得老杨看病时尽出什么幺蛾子。
其实老杨喝酒从不喝醉,他是需要在酒精的刺激下才更用心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情绪变化,以至于更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病情。特别是他给人针灸时,手持银针,借些酒劲,针头就像闪电一般迅速而又准确地刺入穴位,力度和角度都恰到好处,所以他做的三伏灸远近闻名。
老杨爱喝酒,也爱划拳,因为他认为划拳是一种充满活力的酒文化。当地的划拳一般都是在酒席快结束时才开始,老杨最喜欢这时此起彼伏的划拳声,更喜彼此互动的富有诗韵的行酒令。划拳不但延长了喝酒时间,更是承载着快乐与激情。老杨还特别喜欢做关主,就是轮番与人划拳,他认为关主不但充满挑战和趣味,更重要的是此时可尽显他的“拳王”功夫。老杨对自己的划拳功夫信心十足,他认为自己赢的概率是:双手捧鸡蛋——十拿九稳。的确,老杨比别人具有更高一筹的观察力,这出自他日常给人看病时捕捉别人内心变化的积累,以此推测出对方的想法,来判断对手的出拳。再加上由于自己练习针灸时就是要求快如疾风稳如泰山,就像武林高手那样唯快不破,所以手法变化极快,这就使别人不易察觉自己出什么拳。所以,老杨的“拳王”称号并非空穴来风,只要见过他那手指关节灵活的屈伸,干净利落的比划,手掌的快速翻转,充满灵动和活力巧妙出拳,一定会为“拳王”的功夫所惊叹所折服。
老杨还通晓各地的行酒令,比如什么“酒酒酒,好朋友,万事莫过杯在手,我愿长江化作酒,有朝一日跳进江,一个浪头一口酒……”“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噗通一声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噗通噗通跳下水……”不过他还是最喜欢传统的行酒令,比如当地简洁明了的划拳:“一心敬、两相好、三星高照、四逢大喜、五子登魁、六六大顺、七个巧、八匹马、快来到、满堂红”。老杨划拳喜欢戴个帽,就是划拳的前面先来个“全福寿”,让双方有个准备再进入正题。而他划拳的手势比较讲究,比如“一心敬”,除大拇指外,不能出其他手指,且大拇指不能翘起,这会让人认为在炫耀自己的拳,只能拇指朝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猜“七子双杯”时只能出五和二,一旦没猜中,必须自罚一杯,风险对等。老杨划拳最喜欢“抢三”,抢一不抢二,其间常出现拉锯战和胶着状态,充满火药味和刺激。为防止作弊,他喜欢用根筷子,与对手用筷子相互顶着手掌,靠着真功夫来取胜。即便如此,老杨总是赢多输少,无愧于“拳王”称号。
一些年,划拳成了“封资修”的糟粕,酒场上也禁了行酒令。老杨感到自己这“拳王”没了用武之地,甚是不满,但又无奈。思索许久,老杨自创了一套“丰收拳”,把划拳帽头“全福寿”改为“庆丰收”,行酒令改为“亩产一千斤、两季创高产、三年大寨县、四季有余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口粮七百斤、分红八百块、幸福久久长,粮食堆满仓。”在生产队聚餐时小试牛刀,引起轰动。因此拳结合了当时的形势,那些激进分子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就这样,一些地方又出现了欢乐的划拳声。
不过有段时间,老杨的“拳王”称号自甘堕落了。在那票证年代,糖烟酒都需凭票供应,老杨再也无法实现“断顿不断日”的喝酒规律,他甚至暗自恨上划拳只有输者才喝酒的规则。于是逢上酒场,不但一划拳便完输,而且还背上个龟壶准备装剩酒。为了不失面子,输后总要装出谦虚而苦恼的模样:哎,老了不中用了,脑子不灵光,眼也花了,现在是徒弟打师傅的年代。有时输惨了,央求别人不要逼他当场将酒喝完,让他倒入龟壶,带回家再喝。明眼人都看得出老杨划拳尽输的缘由,不就是为了多喝些酒,再找个理由带些酒回去吗。但大家都不想揭露老杨这点小九九。
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普遍开始好转,渐渐地老杨也不为喝酒发愁了,而且对酒的品质有了一定的要求。老杨在酒场上脑子又开始灵光了,眼睛也不花了,划拳的手掌也更加灵动,有时右手与人比划,左手伸出拳来,令人眼花缭乱。有人说老杨这双手就是为划拳而生的。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