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千年前的深圳人如何烹煮食物、用什么制作衣服、怎么搭建房子?
6月20日,“碎片与历史:史前深圳人的生活图景”展览在盐田国际创意港乾帝艺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展览将通过考古遗址现场采集的碎片,带领观众了解咸头岭文化与屋背岭文化中史前深圳人的生活图景,还原来自数千年前的人间烟火。据悉,这是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首次将微展览搬进社区。
深圳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大鹏湾畔的咸头岭遗址告诉人们,深圳至少有七千年的人类居住史。那时的先民制作了精美的彩陶器和白陶器,并在上面加以神秘的纹饰。在往后的数千年里,深圳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开拓。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陶器碎片搭配着当时人们活动的区域地图,从大鹏的海岸沙丘,到宝安的山岗坡地,再到南山的河谷台地,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鹏城;烧土碎片保留了以竹为架、以泥抹墙、以火塑墙的房屋痕迹;石拍向纺轮的转变,见证了从树皮布时代向纺织布时代的伟大跨越。考古现场的碎片,是历史,更是文化。展览中,观众通过近距离欣赏史前人类使用的陶片、石器和烧土碎片,生动感受深圳史前时期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嘉宾在研究展出的陶片
据了解,本次展览凝聚了陆续五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和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筹备了3个月。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即“神秘的纹饰”、“垒灶燃釜”、“火烧竹泥墙”、“捶树制布 纺线织衣”,共展出7组近百个碎片文物,涵盖了深圳先民的衣、食、住及审美。
胡玙璠博士正在向观众讲解
据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胡玙璠介绍,研究中心一直以来的核心工作是大湾区的史前文化研究及文化遗产研究与应用。在平时工作中因没有精美、震撼的外观,公众对于考古出土的陶片、石块、烧土块等大多数文物并不了解。但这些文物碎片在考古学研究中,尤其是在解读古人类生活场景时,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因此,本次展览的主题是以考古现场发掘的文物碎片和研究解读为基础,通过图片、视频串联成几个小故事,展现咸头岭文化与屋背岭文化中史前深圳人的生活图景。”
展品
云纹陶片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表示,本次展览不仅向公众传递了“硬核”的考古学知识,还为公众揭晓了发现史前深圳人生活场景的过程。
嘉宾合影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钟雯告诉记者,展出的碎片全部来自田野考古遗址现场。这些材料经过团队数次解读,逐渐还原出当时搭建一座房子、纺织布时代到来的过程等。“我们从一块小陶片和一些小石头上的烧制痕迹,还原史前深圳人如何烹饪,也可以从一块石拍中揭秘树皮布的制作过程,了解史前人们的着装。其中,我们就发现,其实早在六千年前,深圳人就会煮鱼汤、吃蜂蜜了。”
(图片由南科大提供)
编辑 王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