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普法君曾在“8·26”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邀请到了作为深圳第一批公证人的麦德权,向我们讲述40年前深圳公证行业“开荒”的景象,也了解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往事。
而今天,普法君将邀请另一位老一辈的公证员——陈运泉,为我们讲述过去的宝安是如何发展公证业务的。
一生人只做两件事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宝安区公证处主任——陈运泉。作为深圳第一批公证人,在他的身上,有着军人的坚毅、法律人的细心、公证人的热情。陈运泉是这么描述自己的:“我一直都跟别人这么说,我一生人只需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当好一个的兵,第二件事就是做好我本职的公证工作!”1979年应征入伍,5年后,从部队出来的陈运泉通过招考,进入了宝安县司法局公证处工作。
陈运泉旧照“我当时所在的宝安县和之前麦德权主任所在的宝安县不是同一个概念!”陈运泉说道。
宝安县辖区示意图
据介绍,1979年,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撤销宝安县,将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1年,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同年,深圳市也恢复了宝安县建制,辖特区外的1577平方公里。直至1993年,才又再度撤销了宝安县,并设立宝安、龙岗两区。从此“宝安县”退出历史舞台。陈运泉说:“1993年撤县分区,宝安县一分为二,我们的工作人员也随之一分为二,一半留在宝安区公证处,另一半则被分到了龙岗区公证处,而我一直坚守着我的岗位,没有离开过宝安!”
180余万元!当时全省最高的工伤赔偿
“1987年,我曾办理过一宗在全广东省内,赔偿额度最高的涉外劳动赔偿案件!该案的赔偿达到了180余万元!”陈运泉说道。据介绍,该案的缘由是因为一名籍贯在大浪的居民,前往香港务工的时候发生意外造成了死亡,而陈运泉等公证人员则需要在死者的家属向雇主索要赔偿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法律公证文书。
据悉,由于死者较为年轻,且其家庭中还存在多名被抚养对象,加之其在香港务工所获得的薪资也相对较高,才导致了该案赔偿金额较高的情况。“尤其是在证明死者的继承关系和亲属关系的时候,决不能出错!因此,我们几位公证人员也是亲自跑到了大浪片区去进行查证。最后,死者家属对于这一赔偿也是比较满意的!”陈运泉说道。
陈运泉旧照
陈运泉表示,当时宝安公证处的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办理涉外民事公证为主,办理国内民事公证为辅。直至80年代末期,公证工作要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理念才开始萌芽,当时的公证人也逐步开始探索这一领域的内容。
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
据介绍,当时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大背景下,宝安本地的村民们并不怎么乐于承包土地,更多的是将农村土地对外承包。“我印象最深的一件沙井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案子。”陈运泉说道。
据悉,当时沙井靠近海边的都是一大片的滩涂地,每当海水返潮的时候,地里种植的水稻禾苗就会被咸海水淹死,因此当地的居民基本不会在滩涂地种植农作物。“当地的居民就将那150亩的滩涂地对外承包给了一名退伍军人,是我们为其办理的合同公证。那名退伍军人就将滩涂地进行了划分,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用于种植,不可种植的区域则用于养殖鱼虾蟹,获得了不少的收成。结果,村里的居民看到原本的一大片荒地有了收成,就想毁约!我一听,二话不说就去了村子里进行调解,当天和当事人在菜地里一直调解到深夜三四点,最终事情圆满敲定下来。”陈运泉说道。
陈运泉表示,无论是为农村土地对外承包提供公证服务,还是为此前的福永下十围村起草还款反担保抵押协议,亦或是“楼花”按揭合同,从无到有,都体现了公证行业为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驾护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对于三十五年来在宝安公证处工作的经历,陈运泉深有感触地说:“公证处单位虽小,但服务的却是广大的百姓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我看来,这就叫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我很荣幸作为司法队伍的一份子。”
陈运泉外出办公旧照(后排蓝衣男子)
从陈运泉身上,我们不难看到老一辈司法工作者为法治建设付出的热血。尤其是在对经济合同进行公证的方面,陈运泉更是书写出了一本“独家秘笈”。
(↓↓请横屏观看↓↓)
陈运泉手写的经济合同公证表
“针对每一种经济合同的特征和类型,以及我们的公证事项该如何处理,我都将它梳理了出来。与同事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也能及时地翻找出我的论据!”陈运泉骄傲地说道。
当时没有网络表格,没有手机,亦没有方便的互联网,陈运泉就是秉持着弄懂、学懂的精神,总结出各类经济合同的概念、特征、主要条款、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等,融合成了我们眼前的这张“经济合同公证表”。
陈运泉近照
而对于在公证工作中曾面对过的困难,陈运泉也是一笑带过地说:“其实不少老百姓对公证还是存在着不了解和不理解的,对我们公证人员也存在着误解,办证时间长、所需材料多等情况难免让老百姓满腹牢骚。但是我们公证员肩上扛着的是社会诚信这一巨大的责任,所以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能松懈!要顶住各方的压力,坚持学以致用,规范办证程序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公证质量!”
本文为深圳法宣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伍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