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街头艺术,艺人与城市的奇妙约定

晶报记者 罗婉 摄影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2024-06-17 07:22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当夜幕再次降临,他们将再次出现,用他们的音乐和艺术,点亮深圳的夜晚。

6月的深圳,夏风带着温热的气息轻拂过皮肤,雨水带来片刻的清凉,却也带来了些许的潮湿。傍晚时分,当你走进书城广场,那阵微风会吹走一天的疲惫。一同闯入你耳畔的,是街头艺人们悠扬的乐声,它们在广场上空交织成一首首动人的夜曲。

在广场的一侧,深圳街头艺人发展协会的招牌静静地伫立着,它见证了这里从无序到有序的变迁。曾经,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街头艺人们争夺的宝贵地盘,为了一个摊位,他们可能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冲突。

2015年,深圳为了规范街头艺术的发展,颁发了首批《书城广场街头艺人证》,实行了“持证上岗”的制度。这一政策不仅为街头艺人们提供了合法的表演空间,也保障了他们的权益,促进了街头艺术的健康发展。艺人们不再为了争夺地盘而烦恼,他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安心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街头艺人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广场上永恒的记忆;有的人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大的舞台;还有的人一直坚守在这个老地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深圳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亮。

▲街头画师为路人打包画好的画作。 晶报记者 罗婉/图

陪伴

朱诗胜戴着他那顶熟悉的鸭舌帽,帽檐下的眼神专注而深邃。他坐在画架前,周围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但他的目光只停留在他的画纸和模特之间。鸭舌帽仿佛成了他隔绝外界干扰的屏障,让他能够全神贯注于每一次触笔。12年来,他在书城广场的一角,用画笔捕捉着行人的灵魂,将他们最美的模样定格在画纸上。

2012年,带着对未知的渴望,朱诗胜从湖南来到了深圳,在鲁班大厦附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一次偶然的书城广场之行,街头乐队的激情演奏和现场绘画摊位的艺术氛围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艺术梦想。“我在学校也学过画画,便想来尝试一下。”那时,只要一下班,朱诗胜就带上绘画工具来到书城门口摆摊,为路过的行人画肖像画。

“没想到这个行业会如此受人欢迎,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朱诗胜坦言,绘画不仅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富足,更让他在物质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每天能够赚取千元或者几百元,很少有不赚钱的一天。”不到一年后,朱诗胜就辞掉了保安的工作,专注于街头绘画。

▲肖像画——朱诗胜

朱诗胜回忆,当时书城广场的方寸之地成了许多人借此谋生的“香饽饽”,为了一块表演的地盘,街头艺人们有时会选择通宵达旦地守候,只为了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2015年,深圳颁发了首批《书城广场街头艺人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朱诗胜也通过考试成为了首批“合法”的街头艺人。这个证也像一个通行证,为他打开了更大的舞台。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朱世胜的绘画“根据地”不再局限于书城广场。他开始受邀到海上世界、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深圳各大景区进行绘画表演,甚至在一些文化活动中担任嘉宾,他的画作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有了这份事业,他在惠州买了房,养育了一家人。

“艺无止境,总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学习。”朱诗胜深知,街头绘画不仅仅是复制眼前的景象,更重要的是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情感。现场快速成画的背后,是他每天练习数小时、随时随地提高基本功的努力。“我希望让更多人来体验街头艺术,并能得到满意的体验。我热爱这门艺术,它可以陪伴我一生。”

生活

相比其它摊位,手艺人的摊位总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亚鑫的摊位总是准时亮起温暖的灯光。他把先前已经做好的奥特曼、蛋仔等模型摆在台面,一边与身旁凑过来的孩子闲聊,手下的功夫却没停下。不一会儿,一条用粘土制成的栩栩如生的小龙便在他的指尖诞生,阵阵惊叹引来了更多的孩子。

2008年,亚鑫从辽宁老家来到深圳学习厨师课程,主要负责酒店盘头制作。偶然间,捏面人这项手艺走入了他的视野。“说不上为什么喜欢,就是很喜欢,所以想学更多的手艺。”为此,亚鑫还专门拜师学习了人物与花鸟等造型的艺术。闲瑕时,他就会搬着材料与小桌小凳,来到书城广场摆摊。

▲捏面人——亚鑫

2015年,亚鑫也通过考核成为了首批书城广场街头艺人。通过现场教学捏面人收取一定的教学费用。回忆起摆摊的“黄金岁月”,亚鑫眼里都有光:“大概是2017年到2018年的时候,那段日子最开心的事是每天都有钱进账,有时能日入千元。”时过境迁,如今亚鑫往往要在广场上停留一天,才能赚到三四百元。在街头当手工艺人的收入只是亚鑫营生的其中一小部分,他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场地布置与派对活动策划。不过,只要有空,无论是否有顾客,他还是习惯走上街头,安静地在自己的摊位上做着手工。

在亚鑫的印象里,在书城广场为街头艺人“买单”的行人确实不如曾经那么热闹了,但他明白也接受这种变化。“现在交通便利了,深圳各区都有了更好玩的商圈、广场、文化中心,大家都分散到各处去寻找娱乐项目,不像以前都扎堆在这附近。”

“我们的这份工作是依靠双手完成。”在捏面人的行业内,不惑之年的亚鑫已经算是年纪轻的了。他深知,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喜欢这项手艺了,但他仍然坚持着这份传统的工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捏面人的魅力。亚鑫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在这里做下去,“为了生活,也不全为了生活吧。”他笑道。

梦想

同样也是最早一批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在圈内,琴师骆宏骏基本无人不知晓。一头华发,一身干净素朴的太极装,再配上其精湛独到的二胡演奏与忘我的神态,骆宏骏总是能在中心书城广场吸引到众多路人惊叹的目光。

2000年,骆宏骏带着对音乐的执着来到深圳,靠着一把二胡“行走江湖”。龙华和平路上的大排档、华强北的街头巷尾,都留下过他的身影。2015年拿到了街头艺人证,骆宏骏才开始享有更稳定和正式的表演环境。

▲二胡演奏——骆宏骏

童年时,骆宏骏在一次旅途中被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深深吸引,激发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家境贫寒,他用一把仅有一根弦的二胡和一本小册子自学成才。“其实我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在骆宏骏看来,以艺谋生这件事能坚持下去,喜欢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从国企下海,做过广告装修,二胡成了他最热爱的事业。街头艺人的这个身份曾经也让他的家人无法理解,甚至受到了疏离。但面对自己的热爱,骆宏骏对前路坦然,同时又怀有希冀,“一年一年走过来,乐此不疲,再多的苦,汗水和泪水都不在话下。”20余年来,骆宏骏承担着供养家庭的重担,供养了一双儿女上大学。

采访骆宏骏时,他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在街头表演了。疫情期间,他开始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尝试网络直播,没想到收到不错的成效,收获了50万粉丝的关注与喜爱。每晚7点到10点,骆宏骏在自己的直播间准时上线。他的音乐,不再局限于深圳的街头,而是通过网络传遍了大江南北。曲目单也从最初的100多首增加到了300多首,既有经典的《洪湖水啊浪打浪》《赛马》《上海滩》,也有现代流行歌曲,甚至黄梅戏。他不断迎合粉丝的喜好,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

骆宏骏的日常行程安排得很满,除了直播、练习曲目,平日他还要录制线上教学视频,在琴行帮忙卖琴等。晶报记者在一个周日下午约到了他的采访。骆宏骏表示,他还是更怀念街头演奏的日子,但69岁的他也无法像以前那么拼了,希望能争取到更好的街头表演的条件,至少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骆宏骏表示,最近都在练习二胡经典曲目《二泉映月》,希望有机会在街头给大家演绎这首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想把演奏的曲子录制下来,让更多的人都能听到自己的作品。

希望

采访手工艺人周林慧子的时候,她15岁的女儿在旁十分兴奋地说着话,却听不清是什么意思,只有周林慧子明白,女儿在笑。12年前,周林慧子的女儿才3岁,当她第一次知道女儿确诊重度孤独症时,她的世界崩塌了。同时,因为自己也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身体的疼痛让她无法承受更多的打击。

▲非遗手工——周林慧子

“那时每天都带着孩子哭,想自杀。”讲起那段煎熬的日子,周林慧子却尽量想轻描淡写地带过。面对困境,她选择了坚强。周林慧子放弃了工作,全职照顾女儿,自学孤独症康复知识。在繁忙的日程中,她没有放弃自我成长,自学手语、手工等技能,不断提升自己。每天带着女儿奔波于学校、医院和康复机构之间,她的坚持和努力,让女儿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8年,心灵手巧的周林慧子无意间发现深圳书城广场门口可以凭借手工艺摆摊,便打听到了街头艺人协会的电话,通过考核成为了一名街头艺人。了解到她家庭的特殊情况,一同摆摊的街头艺人们对她处处十分照顾。因为患病,周林慧子的手并没有什么力气,但每天摊位的帐篷都有人帮她撑开,有人帮她收起。“感觉这座城市很温暖,我的世界也被打开了。”

在街头艺人的类别中,周林慧子申请的是“非遗类别”,主要教授中国结、毛线编织等手工艺。她意识到,这样的手工艺可以帮助更多的家庭,便创建了“琴心慧语手工艺术坊”——一个由特殊残障家庭和困境家庭组成的团队。“我想传递更多积极乐观的消息,成为一束光。”生活虽充满艰辛,但周林慧子用智慧和双手,为自己和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她也希望以此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人,免费教授手工技艺,帮助相似的家庭解决就业问题。几年来,团队的固定成员已经拓展至上百人,周林慧子四处奔波,也为团队成员争取到在公立学校授课、给知名品牌代工加工供货等工作机会,帮助更多人找到了希望与方向。

信任

作为福田区街头艺术发展协会会长,周贞羽见证了深圳街头艺人从无序到有序这十年的变迁,当年的光头小伙如今也蓄上了头发。他回忆道,在那些没有规则约束的岁月里,深圳书城广场的街头艺人们为了争夺表演的一席之地,有时会产生冲突。2015年,在莲花街道指导下,政府引入社会组织,对街头艺人进行服务,还签订自律公约、划定区域、规定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随着首批《书城广场街头艺人证》颁布,福田街头艺人发展协会的成立,深圳街头艺术从边缘走向规范,从混乱到有序。

▲街头艺人正在进行电子琴表演。晶报记者 罗婉/图

这个过程,不免经历很多磨合,“有些人依靠这个为生,而有些人则是作为爱好只是想来试试。”周贞羽深知街头艺人们的不易,他看到他们如何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也看到他们为梦想的执着追求。他形容这种自治为“有规范的野蛮生长”,在一年一年的努力中,让曾经的许多敌意化解成为了信任。事实也证明,福田对于街头艺人的治理举动成为了全国的一个典范先锋,国内许多城市如上海、成都也先后前来学习这种模式。

近些年,深圳街头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类别包含表演类、视觉艺术类、创意手工类、特色互动、非遗类等,从传统的音乐和绘画到现代的微雕和海蜡制作等,“这种多样性也丰富了城市文化,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互联网对街头艺术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许多艺人开始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表演和销售,这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展示才华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几年前,有一位来自德国的钢琴家巡游到深圳,并成功考取了街头艺人证,带着一把折叠钢琴在书城广场进行了一年的演奏。临走前,德国钢琴家还将自己的一张原创CD送给了周贞羽,并表示,他在深圳很开心。或许这位钢琴家现在还在世界各地穿梭,用他的钢琴与世界对话,但他曾来过这里。“这样的事情很奇妙。”周贞羽感叹。

周贞羽指出,十年来,考取过福田街头艺人证的人数大致有500人。这个证也像一个通行证一样,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多演出场所的大门。如今,深圳的各个区域有了更多的广场和舞台,街头艺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书城广场依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地方,它承载着深圳街头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当人们在这些街头艺人身旁停留或路过时,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这里曾经的模样,或者他们从未知晓。但那并不重要,因为在那一刻,街头艺术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共鸣,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和感动。

随着夜色的深沉,街头艺人们的表演也渐渐进入了尾声。明天,当夜幕再次降临,他们将再次出现,用他们的音乐和艺术,点亮深圳的夜晚。这是深圳街头艺人与这座城市之间,最美妙的约定。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罗婉 摄影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