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刻,栩栩如生,万象尽收。今年3月随着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在常德河街从事木雕艺术的非遗传承人潘能辉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他在巨型木头上雕刻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的举动更是令人感佩。坐落在常德河街的“潘氏艺术木雕工作室”,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5月25日,记者在深圳第二十届文博会展馆见到了他,他是和常德安乡县文联非遗考察团队专程来深观摩考察文博会的。
左三为潘能辉
潘能辉告诉记者,他与深圳有很深的渊源。1991年从湖南安乡黄山头镇南下深圳,在深圳致力于木雕艺术品的创作,在这里接收到了西方艺术的熏陶,领略到了中外艺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013年举家返回湖南常德,从此专注于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非遗传承。说起他们正在创作的巨型木雕作品《湘行散记》。他说:“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于沈从文的同名散文集,沈从文在书中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湖南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个人回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湘行散记》铅笔手稿
他在记者面前展示了刚完成的《湘行散记》铅笔画稿。只见穿紫河风雨桥、沅陵藏书洞、凤凰古城吊脚楼......等地标一一呈现在眼前。潘氏艺术木雕传承人潘能辉介绍,该作品从立意、研讨到画稿创作,至今已历时4年多。目前巨型木雕绘画稿已接近尾声,大约再有三个月就能完成水墨绘画稿,画稿完成后开始动刀雕刻,计划十年雕刻,前后15年的时间来精心完成这一巨作。“十年磨一剑,我和我的妻子胡美华要用木雕技艺作为载体,用深度镂空的雕刻技法再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大美湘西!有些景点我们要乘船去,跋山涉水亲身体验才有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此外,他还计划雕刻一件大型木雕作品《常德的船》,常德的船也是以沈从文先生《常德的船》为历史背景,按文中描述将散文中描述的48艘乌篷船按照1比1尺寸打造出来,目前正在打造其中15艘,全部打造好后摆放在河街码头边,重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大码头,进一步展现常德的地方特色与文化记忆。“如今常德河街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很多旅游团来到这里,其中还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旅游团。我们的木雕艺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潘能辉说。
虽然离开深圳多年,但潘能辉对深圳的感情很深。他说,深圳非常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和设计师。木雕艺术和深圳也很有缘分。深圳举办的各类国际艺术展览和文化节,常有木雕艺术品展出,促进了文化交流;深圳的公共艺术项目中,不乏融入木雕元素的城市雕塑和装饰,体现了城市美化与文化融合的努力。
潘能辉告诉记者,“深圳文博会往往激发人们对于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一方面,它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VR/AR、数字媒体来活化传统文化,让古老艺术形式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增加了互动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强调了原创设计和手工艺的重要性,鼓励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作品。此外,文博会还启示我们,跨界合作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通过不同领域间的交流合作,能够催生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项目”。
潘能辉眼里有光坚定地说,“要做好非遗的继承和传承者,把我们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文化艺术科技相融合,创造出更多优美的文化精品出来,将常德、湖南和中国各地灿烂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这是我们后续要做好的。”
(图为石概志 黄雅智 摄影)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唐光明